第313章 叫得古怪-《姜女贵不可言》


    第(2/3)页

    方才只顾风驰电掣,现下才发现距离乌鲁村已经甚远。

    他们当前所处是一片辽阔的草场,草木葱翠,极远的地方能看到山峦起伏的形状。

    忽听得一阵哞哞咩咩的叫声,偏头望去,右前方,大批牛羊浩浩荡荡正朝这边来。牛羊的后面还跟着一群推着独轮车的牧民,车上满载着他们的家当。

    已往北部来过多回的姜佛桑对眼前情景并不陌生,知道这是在转场。

    北部民众虽也耕田,奈何土地不如南边肥沃,于是半耕半牧,    还是以放牧为主。而转场正是牧民们的传统。

    熬过寒冬之后,    家家户户的草料都瓮尽杯干,    到了春日,新鲜饲草仍然短缺——这二季是一年中牛羊膘情最差时。

    随着夏季的到来,牧民们一刻也不愿耽搁,驱赶着自家牛羊离开固定居所前往水草丰美之地。

    这是一年中的大事,可以说每一次转场都承载着牧民们对殷实富足生活的向往,因而哪怕要风餐露宿、长途跋涉也在所不惜。

    往往清晨天还未亮时他们就赶着牛羊骑着马出发了。转场路程不定,若是幸运,一天便能找到合适的地方,有的牧群则需走上两三天才能到达。

    谷尩

    不过老牧民对哪里能确保牛羊有食不完的新鲜牧草心里都有数,很少毫无头绪的东奔西撞。

    到了目的地,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他们就将在这里安营扎寨、放牛牧羊,直到天寒草枯、风雪来临,再带着膘肥体壮的牛羊还有打到的草料返回居住地。

    姜佛桑对这种生活方式感到新奇,萧元度却是司空见惯。

    他说乌绸海以北,北凉人就是游牧为生。

    北凉降雨稀少,雨水极度缺乏,不适宜农耕,牲畜便是部民的唯一财富。所以比起半耕半牧,北凉人才是完全的逐水草而居。

    为了适应更为高寒干旱的气候,他们的牧民也就不得不养成随季节更替而不停转移寻找新草场的习惯。

    萧元度就曾见过近千户牧民、数十万头只牲畜一同迁徙的场景,实为壮观。

    姜佛桑抓住了他的话柄,就问:“你那几年不是一直在洛邑?”

    萧元度看了她一眼,又看向侧前方越来越近的畜群。

    “北凉人当时在洛邑立足未稳,为了更好地制约各坞主,我们这些人就被送去了乌绸海以北的北凉旧都,”萧元度嗤笑一声,眼底流露出几分不屑,“他们称之为旧都,实际就是个老巢而已。在大坞主们接连不断的抗议之下,后面几年才转到洛邑。”

    “那——”姜佛桑正想在问些别的,右前方突然传来一阵骚动。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