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七章 高产良种发芽了-《将军夫人娇又飒》
第(2/3)页
对如今老农亦是如此。
她一一听完老农汇报后,并不干涉其种植细节,只是嘱咐老农要将种植过程一点一滴地记录下,包括育苗时红薯共切为多少块,每个块茎有多大,块茎大小是否影响发芽,何日开始育苗当时气候如何,何日出苗共用几天,育苗用的是何种土壤,那几个育苗失败的土豆是因何原因,何时播种何时结果何时收获……林林总总要覆盖一整轮种植周期。
老农听得都呆愣住了。
他早听女神医说过会安排会识字的读书人帮他记录,却没料到女神医要求记录得这么细。
老农的小儿子小声嘀咕道:“庄稼汉都是看老天爷脸色吃饭的,哪儿有这么多讲究。有这些胡乱折腾的时间,都够咱们多种两亩地了。”
老农低声呵斥:“栓子,你个没长心的给俺趁早闭嘴。女神医是天上的菩萨下凡,比俺们懂得东西可多多了,你个土里扒食的啥都不知道,也敢跟着胡咧咧!”
小儿子悻悻然闭嘴。
他倒不是针对女神医,只是打从心底觉得这番瞎折腾没必要。谁家种地不是靠长辈教点东西,再等着看天吃饭的。老祖宗好几代人都这么过来的,突然这么麻烦累人得很。
蒋明娇并不为仵。
事实上老农儿子的想法,代表着大多数百姓看法。从炎黄两帝到大周朝,古代农业历经三四千年,农具、水利、粮种的变革与进步却不算大,连记载农业的书籍都不多。
一来是这个时代能知书认字的都是官宦乡绅人家,他们不必亲自耕种,亦不会多关注农民耕种。二来是农民的种地经验多来自祖辈父辈口耳相传,并没有太多书面记载,传承极易丢失。三来是农民思维趋于保守,天然怕变革导致损失。
——这都代表效率低。
“待这些红薯土豆等出果,确定其具体亩产量后,必定是要献给圣上,令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等大周上下都将种植这些粮种,我们的记录能够给他们帮上大忙,让他们知道如何侍弄这些庄稼。”蒋明娇抽出一张白纸,低头专注写着要记录的事项,随口说道,“否则按照我们如今拥有的人手,只靠人人的口耳相传,红薯只怕传不出京城三百亩地外。”
老农儿子脸一下红了。
这一点确实是他没考虑到。这是新品种不比以往的老粮种,需要面对大周朝万万户百姓推广。
旧方法的确忙不过来。
蒋明娇笔走龙飞,表情沉静地道:“就算是稻麦粟等老粮种,在同一块地同一方水土,也总有一两家能侍弄得结出更多的粮食。若我们能将他们的经验推广开,岂不是能让每家每户都能知道,怎么样能种出更多粮食,更好地节省农田帮农民度过饥荒?”
老农儿子露出恍然大悟之色。
他只是困于旧有生活经验,一时无法接受新的方法,并非天生愚笨。被点出其中利害后,他很快被说得心服口服。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