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 兴教化-《贞观泥石流》
第(2/3)页
“虽未能惊才绝艳,却也中规中矩。倒是这开蒙书籍,却是哪位大贤之作?”仇洱悠然向往。“三字一句,朗朗上口,细思每一句皆通俗、易记, 句短而易读, 殊便于开蒙也!得见此大才,此生无憾!”
柴令武笑而不语。
仇洱骤然醒悟:“这,这不会是明府所著吧?”
情不自禁地,仇洱跨入学堂,道一声失礼,拿起一本《三字经》端详。
微微泛黄的纸张,散发着淡淡的墨香,明显有明府风格的馆阁体,封面上显眼的“柴令武著”四个大字,让仇洱的手在颤抖。
放下《三字经》,仇洱出了学堂,对着柴令武叉手,神情颇为激动:“仇洱代天下稚子,谢过明府开蒙之德!有此良书,县学岂愁不能招够学生?”
人口上万的县,县学居然没凑够四十名学子,听上去真是一个笑话。
然而这笑话在唐兴县却真实存在着。
除了因为乌蛮的人口较多之外,还与生存艰难、不重视教育有关,更与毫无基础的娃儿开蒙难有关。
生存艰难,这是个永世无解的难题;
开蒙困难,不代表《千字文》不好,只是依旧有人接受不了,只能黯然离去。
或许,换成更通俗的《三字经》应该能让更多人成为县学学生吧?
柴令武只是笑着交给他百本《三字经》。
虽然《三字经》确实更容易开蒙一些,但功效真没那么大,遇上天性不爱读书,哭着喊着“不读书”的娃儿,神仙也无能为力。
即便是普及教育的后世,也不能做到百分百入学,除了各种奇奇怪怪的原因之外,“不愿读”也是一大因素。
没辙,县令的职责之一,便是教化,考功司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它,柴令武自然也得花点心思。
回到县衙,阿底里迷早就候在公廨里了。
“听说明府带了不少开蒙书籍?能否让下官一睹?”
看过《三字经》,阿底里迷认真地思索了一下:“明府,必须承认,唐兴县的乌蛮,认识汉字的不多,这不利于乌蛮融入大唐。”
“乌蛮的传承,多为象形,铭刻于木石,后人继承很难。学了大唐的文字,可以假借其书写乌蛮的传承,便于后人学习、继承。”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