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演奏完了第二乐章,秦键已经感受到了身体带来的疲惫。 阿斯特再次比来了一个ok的手势,眼神示意他需不需要休息,毕竟是录音,录音可以分乐章录,后期拼接就可以了。 但是阿斯特到底只是个录音师,他不是音乐家。 包括萨耶维在内的二人都不同程度上的表现出了对于前两个乐章的满意。 尤为是萨耶维,整个人站在指挥台上浑身上下散发着说不出的兴奋。 秦键对此不好说,他只是在尽力而为,更重要的是他不想中断这一遍演奏。 一切就发生在着亮三秒之内。 秦键对着阿斯特摇了摇头,接着再次看向了萨耶维点了点头。 第三乐章。 三乐段,带有插部的奏鸣回旋曲式结构。 这一次,钢琴先行。 众人的目光锁定在秦键的位置。 秦键深呼吸,叹起了手。 指落琴响。 一连串流畅的上行琶音完美的延续了前来给那个乐章那种令人兴奋不安的主题音调。 而后他眉角微微一调,整个面部表情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钢琴急转下行,愈发加快的速度预示着音乐的情调将要再次发生变化。 乐队轻巧进入。 与钢琴共同完成了音乐中的色彩蜕变。 “噹————” 双手重音和弦下和短弱的乐队将音乐中的对比性和戏剧性发挥到了极致。 即便是一首技巧常态的协奏曲,但k466在一个纯粹的音乐技术中‘在节奏运动中保持加速的艺术,也即亢奋的创造’——体现了重要的进展。 这一点在k466中随处可见。 在古典音乐风格中,做到这一点只能通过分离的步骤,而将各个‘步骤’之间的的关系紧密联系到一起——即保持并强化一个高-潮。 这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其过程异常繁杂。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为此付出了大量时间精力的秦键是如何在这一过程中作出设计和改变的。 从第99小节开始,原本一直在每小节更换一次的和声,现在每两小节更换三次,因此钢琴的十六分音符全都开始具有了旋律的意味,而不仅仅是和声上的装饰品。 这种频率上的加速直接影响到了第100小节,钢琴的上方旋律声部由四分音符运动一次,代替了之前的二分音符运动一次的频率。 众所周知,一个二分音符是由两个四分音符构成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