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游孝陵-《大明小公爷》


    第(2/3)页

    沿着路继续向北走,就来到了神道,神道也就是墓前的道路,“墓前开道,建石柱以为标,谓之神道”,判断神道的基本原则就是看两侧是否有石柱,这石柱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翁仲。

    孝陵神道的两侧,排列着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6种石兽,每种2对,共12对24件,每种两跪两立,夹道迎侍,最为神奇的是,这些石兽完全依地形山势建造为蜿蜒曲折的布局,形成一派肃穆气氛。

    在动物的选择上,孝陵建设者的选择非常有讲究:狮为百兽之王,既象征皇权,又有镇魔辟邪的作用;獬豸是神兽,秉性忠直,明辨是非,寓意能识善恶辨忠奸;骆驼是象征大明疆域辽阔,皇帝威镇四方;象是兽中巨物,寓意大明江山稳固;麒麟是披鳞甲、不履生草、不食生物的仁兽,象征帝王乃是仁义之君;至于马则是帝王南征北战、统一江山的重要坐骑。

    “小公爷,这些石像都重大十数万斤,在南京城中由工匠雕刻好之后,才运送到这里。”宋阳明边走边跟李云睿解释着。

    数十万斤?那不得八十吨?就算放在后世,要把这么重的石头运上山都不是一件容易事,大明的工匠是怎么做到的?李云睿有些诧异。

    “在冬季最冷的天,役夫们将地上泼水,等路结成冰后,将石像下垫上粗大的木头,作为滚轴,由百十人在前面拉,另有数十人或推或扶,遇到上坡时,则增加人手,每进五十丈,换一批人手……”宋阳明说道。

    啧啧啧,劳动人民的智慧果然是无穷的!李云睿听了之后不禁咋舌,但随后而来的则是鄙视。朱元璋在历史被无数人称颂,原因就是他体恤底层百姓,爱民如子,从孝陵的修建来看,貌似朱元璋的爱民如子,也只是表面工作啊。

    为了修个坟,朱元璋动用了十万人,前后花了二十多年,这要是搁在后世,朱元璋得被键盘侠们喷死,浪费公帑、耗费民力……

    继续往前走,神道两侧各有一根六角形望柱,上面刻着云龙纹,紧跟着是东西相对而立的翁仲,文臣武将各两对,共八尊,栩栩如生,与神道两侧的树木相映成辉。

    穿过棂星门,不远处就到了神道的尽头——御河五龙桥。

    “小公爷也知道,江南地区多雨,这钟山之上更是雨水多,为了保证皇陵不被水淹,工匠们修建了三条的排水系统,分别是外御河、内御河和宝城御河,来确保皇陵和地宫不受水患,这御河五龙桥便建在内御河上。”宋阳明指着眼前的曲拱桥,给李云睿介绍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