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相互算计,相互妥协-《大明小公爷》


    第(2/3)页

    靖难之役,朱棣以北平一地抵大明全域,那些心思玲珑地文人士子,都不看好朱棣,为身家前程计,没有人愿意投奔到朱棣手下效力。

    纪纲,一个穷途末路的秀才,跑到大营里投奔朱棣,都能成为正三品的锦衣卫指挥使,可以想象一下,朱棣有多缺人?

    所以,李云睿分析,朱棣现在最缺的就是时间,缺少让众臣心悦诚服的时间,如果再给两年时间,原本忠于朱允炆的人,也知道大势所趋了,就会扭转心意。

    因为时间是最好的分辨仪,它能帮人分辨出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岁月是最真的过滤器,它能帮人过滤出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是官位真?还是忠君真?是枷锁好?还是当贰臣好?

    随着时间的流逝,聪明人都会做出选择,尤其是朝堂的官员,他们会给自己找无数的理由,说服自己,背叛原来的信念。屠龙少年,最终会成为恶龙,人终会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李云睿就是不想给朱棣这个时间!

    李景隆在朝堂上,正式提出迁都的建议,无论怎么样都会搅动朝局,朝局一乱起来,朱棣就要分心,开始权衡利弊得失,或安抚朝臣,或强行推进,或隔岸观火。

    无论哪种结果,都会牵扯朱棣的精力,他就不会将注意力落在打击李家身上。

    除此之外,李云睿还给朱棣和朱橚挖了个大坑。

    李景隆陈述的三大条理由中,提出必须改变诸王靖边制度,背后的含义就是让朱棣削藩!

    诸王靖边制度,也叫塞王制度。太祖朱元璋建大明后,效仿春秋时,诸侯尊崇周室天子的做法,封自己十三个儿子为塞王,分别是韩王、沈王、辽王、宁王、齐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安王、秦王、庆王、肃王,让他们统辖漠南诸卫所,东至辽海,西至酒泉,延袤万里。

    塞王的权力很大,每个王府配备三个护卫指挥使司、二个围子手所、一个仪卫司,约有万余人。除此之外,战争时期可以调动地方部队,任命王府官吏。

    这些塞王参与了多次北征蒙元的行动,手里的兵,都是百战余生的老兵,战斗力极其恐怖。

    这也就是朱允炆为什么削藩的原因!

    朱棣想不想削藩,当然想!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他自己造反起家,当然会担心其他藩王有样学样,哪一天气不顺了,举兵造反!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