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虽然有曹操“珠玉在前”,但己方终究有汉帝在手,这个大义的名分不能够轻易丢掉。 所以不管河北诸臣心中对于小皇帝的看法如何,起码明面上态度一定要表现出来。 不过,因为曹操自己给自己封公这事影响太大,所以朝中对于袁绍封公一事,阻力其实并不大。 即便是小皇帝对此也是持默认的态度,大有曹操既然要掀桌子,拿汉室的威严当擦脚布。 那自己这方怎么也要推一个人物出来,和曹操打擂台才行。 唯一的争论点则在于袁绍封公的名号上面。 按理来说,袁家封公的话,仲公自然是最好的选择。 毕竟袁家本就是天下仲姓,而根据那句有名的谶言。 “汉有六七之厄,法应再受命,宗室子孙谁当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汉者,当涂高也!” 这句谶言之所以流传甚广,不仅仅是因为其末尾的当涂高也,太过隐晦。 更重要的是此句谶言的前半段,他说对了。 所谓六七之厄,恰恰就印证在了西汉末年,王莽篡汉上面。 而王莽篡汉之后,也恰恰有宗室子弟,在微末之中振臂一呼,达成了所谓的“法应再受命”。 正是因为有东汉光武帝刘秀的事迹验证,所以东汉末年,这句被孝武皇帝无意中感慨而出的谶言愈传愈广。 连带着也坑了不少天下诸侯。 最早被这句谶言坑的人名字叫李傕。 彼年李傕入长安,先是逼杀了王允,紧跟着又驱逐了天下第一猛将吕布,可谓是志得意满。 当即就招来了巫女占卜此事,认为所谓的当涂高,意思是指要用颜色漆涂很高的建筑。 而汉朝需要用到颜料涂抹的高层建筑,不就是所谓的宫阙吗? 所以这当涂高,指的便是“阙”字。 而李傕的傕,恰恰就与阙字同音,所以代汉者指的应该就是李傕。 然后? 然后李傕就开始飘了,后果就是一家几百口人被杀了个精光。 原本的西凉大族李家就此族灭。 而袁术则是紧跟着李傕的第二号倒霉蛋,甚至为了迎合这个谶言,直接将国祚命名为“仲”。 而袁术的下场比李傕下场还要再近几年,在座的河北诸臣对于袁术最终的结局印象可太深刻了。 要不是当时河北这边刚刚平定幽燕不久,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去腾出手南下。 不然袁绍肯定会发兵为自己兄弟报仇。 当然,报仇是次要,重要的是要证明给天下,自己这个天下仲姓将代汉一事,绝非谣言。 怎奈最后都是未能成行。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