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今夕何夕6-《三国之最强皇兄》
第(2/3)页
董卓也是意动,下意识的感叹:“却是难得一见。”
刘毅突道:“主公,属下有个不情之请,还请答应。”
董卓仍望着夜景出神:“兴汉你说。”
刘毅突地跪下来道:“洛阳天下名都,历代历朝累建,花费了无数心力。如果将来事不可为,还望主公慎之重之,不可轻言放弃,做出毁城阻敌之举。”
董卓一下变了脸色,惊道:“你竟连这也知道?是谁告诉你的?文优还是文和?”他脸色神色接连交替,一连数变,马上又摇了摇头:“不可能是他俩,下午我和他们商量完事,就来找的你。”
刘毅道:“这不关贾先生和李博士的事,是属下有感而发。”
“有感而发啊,”董卓喃喃,伸手扶起了他:“起来吧,你这有感而发,也太吓人了。”
刘毅顺势起身,就见董卓脸上阴晴不定,似乎仍有余悸:“今日下午,为应对曹操举兵,我也曾召文优和文和讨论此事。其中,最坏的打算,就是各地倶都起事,如果兵锋太烈,可烧洛阳阻敌。你能想到这点,可说大出我意料。说是料敌机先,深谋远虑也毫不夸张。还好兴汉不为敌将,否则,我就食难寝安了。”
刘毅那是什么料敌机先,只是多了几千年的见识而已。董卓这样夸他,他却没有丝毫得意的意思,急急道:“最后呢,依主公之意又当如何?”
“这事确实有伤天和,文优一提出来,文和就强烈反对。我的意思也是,不到山穷水尽,断不可如此行之。”
文优是李儒的字,至于文和则是贾诩。李儒用计辛辣,贾诩一向老成。这倒符合两人的性格。听董卓说不到山穷水尽不会如此,刘毅也松了口气。群雄讨董,总共是分三路,其中北路大胜。南路是先败后胜。至于正面战场虎牢关,那也是相持许久,只要自己再从中帮下董卓,顶住联军压力不在话下。不论如何,也不能让洛阳重蹈历史覆辙,被一把大火烧了。
若是放在以往,刘毅肯定就放弃了。但今日机会难得,他做着最后的努力:“主公,其实,李博士所议也有道理。”
董卓讶道:“有道理?这么说,兴汉赞同文优之议?我可是糊涂了。”
刘毅沉声道:“非也,属下赞同的,是退出洛阳,而非火烧洛阳。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真是事不可为,将洛阳留给他们也非不行,咱们重回西凉,逍逍遥遥岂不更好?”
自周开始,世家大族开始形成,经过两汉发展,渐渐形成了一个士人统治阶层,在汉末达到了顶峰。董卓非治世之才,也不是王莽,没有打破世俗樊笼的决心和能力。所以刘毅的办法很简单,就是避开,让历史自己选择。不管是王允当政,还是献帝收复皇权,怎么看也比董卓在洛阳胡作非为要好得多。
而且董卓现在放手,不但洛阳免于大火,他也可以幸免于难,是个难得的两全之策。
董卓一怔,旋即冷笑道:“兴汉啊兴汉,有时你聪明绝世。有时又糊涂得可爱。嘿嘿,现在势成骑虎,岂是说放就放的?别看他们看着恭顺,但私下里,也不知骂我成是什么样子。真若放手,难保不被翻旧账,恐怕死得更快。”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