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二叔绰号三两-《巴垸》


    第(2/3)页

    这方听懂了,不仅哈哈大笑:“还能像么子,像猫咪……三两的大嫂生了个伢崽六个月,有把的有轴的,他大哥不晓得,不是猫咪是儿子……”

    大家听完,哄地一声全场大笑。笑得二叔脸红得像个关公!一溜烟地跑回家来,米都差点不买了。

    每论人家这样戏谑二叔,二叔的脸涨得通红,话都说不好,赶快买了米,逃一样地跑回家。过两天,依然去买米,依然被人追着屁股喊三两,被人戏谑。二叔更是没有话语。每次人家问二叔这啊哪,戏谑调笑都好。二叔总是恩啊两声的不作答。由此可见,大家给二叔取的外号三两,确切不过。

    人都说,二叔有个能说会唱的大哥,倒把二叔的口才份子要去了,就是个恩啊的两声哑。人家都说一声哑,二叔倒是奇葩,两声哑。无论大家怎么说,说什么。二叔总不吭声,买过米,也不去别处,只奔家回。再不,就躲在郭氏米店,等人开完了笑,再回去。

    人之所以喜欢拿父亲母亲开二叔的玩笑,还不因为父亲唱戏好,人才好,品格好,相貌好,出了名呗!故河口街的那个人不晓得父子戏班的当家红旦陈章蓝。

    那时期的故河口街很热闹,买卖不断,天南地北的人来人往。故河口河流宽广,故河口码头往来船只热闹,长江九曲回肠的回肠处,名副其实的上海滩!

    说完二叔绰号三两的来历,故河口街的郭氏米店,交代一二!因为郭氏米店牵系着故河口人将来一段时间的幸福生活。

    老郭爹是故河口街的老住户,大户人家,在故河口街有米行,轧花行,故河口码头有渡船。算得上故河口街数一数二的人家。

    二叔每次去郭氏米店买米,就跟老郭爹说会话。郭家人亦认识二叔,但从不叫二叔三两。也不拿二叔的大哥大嫂说事。

    故河口街人为何喜欢拿父亲母亲开二叔的玩笑?实则那时母亲倒追父亲的逸事,在故河口的街上村下传得飞扬。就那时期,人的思想都不开放,母亲这个闷鼓佬的爱情鼓倒敲得最响!方圆几百里出了名。是人都晓得母亲自作主张,倒追父亲,嫁给了自己心爱的男人!

    母亲在那个时代对于爱情自由勇敢的追求,算得上标新立异,惊世骇俗。那个时代,哪个女子的婚姻大事不是随媒妁之约,父母之命!母亲倒好,自个相中父亲丢了肖伯父,还是一个队隔壁家的男人。说白了,破天荒的丑事一桩。

    母亲与父亲相结合的逸事,一直在故河口街坊流传,毁誉半掺!若被母亲听见不大好吧。由此二叔乐意做个两声哑,从不传话,也乐意跟郭老爹说会话,说的无非菜米油盐,苞谷高粱,小麦面粉。

    二叔之所以喜欢跟郭老爹说话,还因他家有个好东西:辗磨子。辗磨子放在辗磨房里,能把谷子辗成米,把小麦磨成面粉。他们家卖的米,都是用辗磨辗出来的,卖的面粉也是从辗磨里磨出来的。仓库里堆了好些谷子杂粮,都用做了生意。开的粮油门市部,米行,一年上头赚了很多钱。人都传说郭家的钱用麻袋装了几袋,藏在人不晓得的地方,呵呵!

    二叔见着郭氏米店的这些,总觉新鲜,神奇向往。这与他所在的故河口所见不同。二叔这个两声哑人见不打紧,可心底却藏着一个发家的财富梦想呢,希望有个温饱的家,有一个如摇钱树一样一摇就出米出面的辗磨子。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