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当年孟达在诸葛亮的引诱下,在背叛魏国投奔蜀汉之间徘徊,司马懿得知后也是用了安抚之策。先是致书温言抚慰,背地里则率领大军倍道而行,八日而至城下,擒万余命俘虏而归。 国家信用可不是随意违背的,这意味着违背一次,背负欺诈之名,将“断绝后者”。今日辜负了他国的投降称臣,今后也再不会有人相信投降称臣有个好下场,最终的结局就是消灭每一个敌人,都需死战。 投降是死,死战亦死。 倒不如血战到底说不得能博一线生机。这也是历代兵家所推崇的“杀俘不祥”,并将不战而屈人之兵作为最高的谋略,便是为此。 建安二年,曹操南征到达淯水,张绣率部投降。 曹操征张绣因为贪恋美色,夺了张绣的婶母。张绣大感羞辱,出兵偷袭曹操的大寨,乱军中曹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校尉典韦三人葬送性命,就连他本人都险些丧命宛城。 而在官渡之战前夕,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二次降曹,依据的是曹公收拢天下贤才,必然不会害贤害才,计较曾经的私仇。 降曹后果然如预料中的那样,张绣没有受任何的迫害,相反的,曹操满怀激动地牵着贾诩的手,感慨“使我信重于天下,子也”。 羊祜自也深知背信弃义的后果,这是拿国家之信誉再开玩笑,皱眉道:“此番劫寨成功,司马公收复辽东,却寒了天下义士的归附之心,与国家之义不符。” 司马师素知这个小舅子虽然聪慧有加,可为人拘泥不化,事事都依着春秋之礼,简直是千年前的老古董。他满不在乎地一笑:“叔子多虑也。你可知道陛下的圣旨,还需数日后方至,我等现在也不知陛下的圣意,说不定陛下不同意燕国称臣呢,故不算忤逆抗旨,更未损及大魏收复天下之心。此番假借劳军,趁夜劫寨,不过是兵法中的兵不厌诈罢了。” 羊祜心中长叹,暗想:“司马公等辈,皆不爱惜羽毛,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可他为人忠直,却是曲中有直,并不强谏苦谏,一切诸事,天意定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