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吞狼逐虎-《三国新势力:辽东我称王》


    第(2/3)页

    做完这一切,燕国接下来就是等待两国之间的摩擦,若其生变,则可出兵远征。

    去年几乎把辽东的积蓄都打空了四分之一,贾范接连上书府库空虚一事。公孙修也深知燕国还想打大仗,必须等到大亨二年的粮食成熟,才能做下一步的筹划。

    古代中国的人口增长是一个绵延的曲线,如果用一幅k线图来呈现增长和锐减变化的话,盛世为高点,乱世为低点,可人口到宋朝开始破亿,清朝时期更是有四亿人口。

    总得来说,中国古代人口是在震荡中上升的,每逢战乱人口锐减,天下初定后也会开始增加,用股市专家的话来说,就是“探底回升。”

    这其中的因素纷杂,一是耕地的问题。

    中国最早的文明起源在黄河流域,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人口迁移,开发荒地,然后才具备了养活众多人口的基础。耕地不足,产出粮食就不足,也就压制了人口的增长性。

    明清时期有谚语“湖广熟,天下足”,意思是称赞湖南湖北的粮食丰富,为天下之粮仓。可那是一千三百年后的说法,中国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完成的结果,目前的湖北都是荒的,并无多少的耕地。直到西晋动荡,先有八王之乱,后有五胡乱华,北方士族为避战乱,不得已举族南下,史称之“衣冠南渡”。

    据记载,当时南渡人口数量超百万,给南方带去了大量人口,这才大力开发南方的经济,目前开发南方经济的也就只有孙十万一人。

    农业为一国之本,即使一千八百年后成为现代化国家,按照统计也需要保持十八亿亩耕地,才能自给自足14亿人口的饮食问题。

    这也是古代王朝愈到后期,人口愈多的原因,因为几千年来的积累,耕地数量稳步增加,即使因为偶然的乱世导致大面积的荒废,可战乱一结束,仍然会把田地拾回来,继续耕种。

    第二个问题,则是农业技术略微上升,跟耕种的种子,增加粮食产量的效果。

    明代引进的红薯增加了粮食产量,丰富了古人的餐桌。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