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公孙修闻听就觉得这一计策不仅时间漫长,且考验的还是天下形势不变的情况,皱眉道:“幸好孤的理念与此策不符,否则的话,孤以此念托出,大将军以此策献之,一拍即合,那才是燕国之乱。” 邓艾当然明白王上这样的好战者不会采纳此策,认真道:“缓策毕竟是缓策,目前燕国大小强敌环伺,天下形势随时有变,时不我待。譬如去疴当下猛药,乱世当用重典,不能以和亲的方式,拖到扶余国主动归附,而须以王霸兼用之法。” 公孙修听到这里,胃口被吊起来了,就好像追到一半的小说没了,询问道:“大将军可说第二策。” 邓艾道:“这个第二策,是急策。麻余王的心思,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过多次的转变——” 他明白这个问题,邓艾也完全剖析、解释了麻余王的心路历程,从最开始的联合东川王,是担心被燕国一起吞并。中计后恨上了东川王,导致没能及时出兵帮助东川王,在燕军攻下百马城,又知丸都城必然失守,这才愿意将公主嫁过来,并让使臣好言劝慰,结得两国盟心,寄希望于燕国不出兵征扶余。 当然,这样的和亲,看似和亲,实则示弱,现在灭扶余几乎是手到擒来的事情。 并不是一个公主就能换得两国边境安稳的。 邓艾认真道:“这一急策,仍是声东击西之策。王上可假称出兵灭鲜卑,向扶余国借道出兵鲜卑,若是麻余王首肯,则大军进扶余一路通畅,可顺势将其灭之。若是不肯,再三推辞,王上则传檄天下,以麻余王跟鲜卑莫护跋有切齿瓜葛,所以才不肯让道伐之。” 公孙修听到这第二个计策,不由得一阵头大,这个缓策过于缓,急策过于急,说道:“大将军此策,是完全逼着麻余王主动决裂,假道伐虢的意思已经明目张胆,根本不加掩饰野心,简直是司马昭——” 话刚想说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可转念一想到司马氏还没篡位,这句谚语也还未成立,拿出来比喻也很不恰当,当即又咽了回去。 邓艾倒是耳朵尖,听到了“司马昭”三字,奇道:“王上,此事跟司马昭有什么关系?” 公孙修顾左右而言他,“你听错了吧?什么司马昭?孤的意思是,这样进逼麻余王,岂不是引他主动决裂?” 邓艾还真以为自己耳朵听错了,搔了搔头,正色道:“扶余国尚且不如高句丽,也不必用什么计策。以末将想来,麻余王倘若自知不敌,又为求一线生机,必乞怜求生。” “此言倒是不虚,麻余王若是看得清形势,明白利害,乖乖的投降依附,举族迁入燕国,做个闲散的虚职诸侯王,倒也能安享晚年,不然的话,也只得大肆征战了。” 他心想麻余王如若冥顽不灵,也只能兵戎相见,可现在刚夺下高句丽,尚没时间去做别的,还得巩固边境,抚慰民心。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