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如何安置高句丽人的去留,是目前公孙修心中最大的一块石头。 要让他们心甘情愿的前往燕国,纯属痴人说梦,谁愿意背井离乡离开自己耕耘几十年的土地呢? 中原王朝每次降服北方的游牧民族后,都为如何安置煞费苦心,安置内地怕引起“五胡之乱”,安置边陲又怕年深月久, 养成原气后,重新对边陲构成威胁。驻军设安护府也是一个问题,难免大量的驻军压力。 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与中原不同。高句丽人本出中原,不过因为偏处一隅,逐渐向土著化发展, 但仍保持着农业民族的特色,文字仍用汉文, 政治、经济制度都模仿中原王朝, 立国思想也是以农为本。 迁徙到内地后,不必改变生产方式,易于与汉人沟通和融合。高句丽人迁到内地,与汉民同化古已有之,历史上的毌丘俭便曾迁徙高句丽人到内地与汉人结合。 公孙修视察了高句丽的百姓生活情况,与辽东基本面貌相差无几,并无生活、文化上的冲突,倒也不难将民族融合起来。 他快速批了一封奏折,调令沓渚一带的客船,包括柳氏船坞按照他的理念建造的维京船,以及改装过后的贩奴船。若是从陆路回辽东,只怕携十万男女老幼,还搬家似的,恐怕要走上一年。 走海运就不一样了,比用双腿走路轻松百倍,帆船顺风顺水的话,很快就能抵达燕国, 也方便把高句丽人向燕国四郡中一一填充。 公孙修早在进军高句丽时, 就沿途建立驿站,一条长达上千里的驿站,他的书信只需三日便可送抵襄平,消息再传回来也是三天。方便他统一的驾驭这个新统一的领土。 邓艾道:“百姓可以内迁,但是高句丽还需留兵驻守,不可成为空地,否则容易为异族所夺。” 公孙修点了点头:“孤准备在此设立安东都护府,留兵驻守,屯田戉边,沃沮、三韩就在附近,可不能走了高句丽人,又来了个其他异族。” 若不是历史上的公孙氏被灭,辽东内迁人口,导致高句丽坐断东北,到得隋唐之际,“全盛之时,强兵百万, 南侵吴越, 北挠幽燕、齐鲁, 为中国巨蠹。” 现在自己趁他弱小给解决了,也就除去了心头之恨。 安东都护府的兴建,公孙修给当地驻派了五千燕军,战时戉边、闲时屯田,通过自给自足的方式维持平衡。若遇外敌进攻,可征调当地的青壮,或者致书回玄菟、乐浪二郡,随时能增派兵员。这样的做法能大大削减燕国的军费支出,毕竟燕国强敌环伺,若是处处强兵留驻,那就变成全民皆兵了。 公孙修直接住在了丸都城中,也把东川王宫中的嫔妃都赏赐给有功的将士,奴婢则赐给未婚配的士兵,有助于促进人口跟民族的结合。这一来是人丁兴旺,其次是东川王已灭,丸都王宫作废,嫔妃、婢女又无其他的谋生之路,说白了正是这样的乱世可怜人,分配给燕军的高层将士,以及麾下的二万大军为妻,心中均觉乐意。 这一日,公孙修也把王朱给接入丸都王宫。 王朱瞧着金碧辉煌的丸都城,比扶余国的还要奢华三分,有些咋舌:“这个东川王当真是铺张浪费。”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