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这要是换成达能旗下的其它产品,矿泉水肯定是不合适的,现在的老百姓谁能接受喝水还要花钱?那家单位办公室里没有暖水壶?啤酒或许还差不多,只是在这方面,达能和日本、德国的公司相比,又没什么优势了。 但达能有个最大的优势,那就是够有钱,就算亏钱也能坚持下去,等到1990年的时候,达能的酸奶已占据了广东市场60%的份额。 然后达能就利用自己的优势,盯着每一个已经或即将成为乳品饮料行业领袖的中国公司,然后动用资本力量,以控股、参股、掌控经营权等方式,将其收入囊中。 1992年,达能与光明合资建立上海酸奶及保鲜乳项目,并在几次增持后坐上光明乳业第三大股东席位。 1996年,达能联合香港百富勤共同出资4500万美元,与娃哈哈组建了5家合资公司,达能持股41%。 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通过内部转让,达能把在合资公司的持股比扩大到51%;然后......然后就被宗庆后反杀了。 从2006年开始,娃哈哈和达能在国内外展开一系列诉讼,2007年终于有了定论,达能将股份出售给中资合作伙伴宣布离场。 乍看起来似乎是宗庆后击退了国际资本,守住了自家品牌,可再细细翻看娃哈哈的起家史,事情却没那么简单。 宗庆后当初之所以与达能合资是为了将国资挤出局,因为娃哈哈集团有46%的国有股,那时候私人想收购国有股不容易,外资却容易得多。 而现在和达能打官司,则是想将达能也挤出局,因为达能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现在是时候把娃哈哈变成自己的,好让女儿接班了。 除了娃哈哈,达能还先后入股汇源、蒙牛、乐百氏、梅林正广和等品牌,一度占据国内软饮市场16.3%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一。 在入股的过程中,达能手段频出,一方面会邀请大量的官员和企业高管到法国去旅游、考察,另一方面帮助他们的子女留学,进入世界五百强去实习工作,这样并购入股的过程就相当顺利了。 但是光把这些企业吃下还不够,还得适应中国的市场,在这方面达能像其他外企巨头一样自傲,他们轻视本土管理层的能力,觉得什么都是自己的最好,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除了娃哈哈之外,和其他企业的矛盾也不断涌现,达能接管一年后,以乐百氏创始人何伯权为首的乐百氏五位元老被踢出管理层,中高层以及销售管理人员等不断离职。 乐百氏在达能的管理下未能保持发展,到2005年,乐百氏出现亏损,亏损达1.57亿元。 这一事件并未能引起达能的警觉,甚至还觉得把乐百氏元老踢走是好事,所以达能高管在和光明乳业负责人交流时,还把这件事拿出来炫耀。 这位光明负责人在回忆录里如此写道,“我耐着性子记录了他近两个小时的讲话。如果世界上还有不知廉耻这回事的话,这不就是不知廉耻吗?” 这件事也引起了光明的警觉,在达能和娃哈哈的官司之后迅速和达能进行切割,这一决定可谓是两败俱伤,达能失去了光明的股份,光明也被分割牵制了精力,在竞争中中失去了最初的乳业霸主地位,被伊利、蒙牛等企业迎头赶上。 其余汇源、乐百氏、梅林等品牌也渐渐消失,倒是他们的自有品牌脉动发展得还不错,因为缺少竞争对手的缘故,市场份额一直很好,直到红牛等功能饮料进入中国市场,脉动的份额才出现下滑。 详细地了解了达能的情况后,李耒暂且放心下来,从短期来看,他和达能并不形成竞争关系,但是在他的商业版图规划中,乳业肯定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迟早还是会和达能撞上。 而现如今进入中国市场的外企里面,未来会和李耒有竞争关系的还不少,除了达能之外,雀巢和联合利华也在这一年进入中国。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