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都是聪明人-《农业巨头从1983开始》


    第(2/3)页

    《稻花香》电视剧的拍摄也比较顺利,李未过去探班的时候正好遇见本山出场,待在旁边看了会,本山的演技确实不错,等这部电视剧在装垫儿台上映之后,相信他的名气又能上几个台阶。

    拍摄结束大家一起吃饭的时候,本山向李未汇报,“李董,我之前按照您说的,去重庆和刘老师聊了聊,现在又跟着剧组干了这么久,对地域性喜剧作品的拍摄有了更新的认识,等这部戏拍完之后,我先沉淀消化一段时间,然后多搜集素材,希望能尽早拍出自己的电视剧来!”

    “这是好事儿,到时候需要什么支持尽管说!”《乡村爱情故事》、《马大帅》、《刘老根》等系列还是很经典的,在东北地区的影响很大,投资这些项目也有利于对惠农的推广,只要他不胡乱闹腾,李未还是愿意继续和他合作的。

    离开了五常,李未又去了东风农场,如今天气暖和,育种站的人都从海南回来了,正在这边进行日常工作,现在主要是利用李未提供的先进设备分析大豆的基因功能,同时进行一些小规模的育种实验。

    “李董,我们和盖教授达成合作后,得到了很多有用的资源,所以育种站的工作进度很快,预计再有两三年时间就能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林伟民高兴地给李未汇报道,当初被分配到东风农场的时候,他以为自己就要离开国内研究前沿了,没想到时来运转又赶上了,他现在所处的环境已经胜过了同届绝大多数学生,如果运气好搞出来成果,将来像何占海一样被母校授予荣誉教授也有可能。

    “对于你们这个项目我有耐心,现在不用急着出成果,先尽量消化各种先进育种技术,然后尽可能多的搜集各种野生大豆种子;到时候内功练好了,手头又有丰富的种子资源,出成果就是水到渠成!”李未听取了他们的汇报后,从他们的方案里选了几个方向让他们深入研究,日后大豆育种领域怎么发展,那些方向最容易出成果他脑子里都有,现在这么做等于帮他们省去了试错的时间和经历,可以让他们少走许多弯路,这样的事情经历地多了,赶超孟山都也不是不可能。

    “李董,现在好多研究机构的日子不太好过,有些人就想来我们这儿,您看......”杨慧能见李未高兴,便试探着问道,东北国有企业改制失败的风波也波及到了各种研究机构,好多育种研究所都面临着发不出工资甚至有可能被取消编制的风险,里面的研究人员也要考虑自己的出路了。

    “只要有能力,来多少我们收多少!”对于这样的人才李未是来者不拒,有能力的人越多,培育出良种大豆的概率就越大;就算不是搞大豆育种的也不要紧,惠农也在搞玉米、水稻、小麦、花生等作物的育种工作,让他们去登海种业或者跟西农搞得联合育种小组都可以。

    这些人相对来说还要好一点儿,因为他们有文化有能力,就算惠农不要还有机会去其它育种研究机构,那些普通工人就不一样了,他们除了一把子力气什么都没有,而现在中国哪里都不缺这样的人,厂子一旦倒闭,他们就面临着吃不上饭的可能,像电视公益广告里那样出去摆摊卖早餐也是不现实的,一来现在大家都没什么钱,能有几个人舍得花钱在外面吃早餐?二来就算这办法有用,也只能解决少部分人的生计问题,大多数人还是没着落。

    所以听说李未过来,当地的领导又找上门来了,想求他多收购几家本地濒临倒闭的企业,实在不行的话,能帮忙安置一些下岗工人也行啊,本地下岗工人越来越多,要是再不帮他们找到出路,那可是会出乱子的。

    “工作我这里确实有一些,但要离开家乡,去西部地区,他们要是能接受,我可以在这里办几次招聘会!”李未答复道,因为跟石河子当地的合作很愉快,所以其它团场也闻讯找上门来,和惠农签署了更多土地承包协议,所以现在那边很缺人,另外李新旺他们去天南省以及周边一些西部省成功收购了一些企业,承包了不少土地,那里也需要人手。

    “没问题,没问题,现在只要能挣得着钱,走远一点儿又算个啥?再说了,他们的父辈当年不少都去西南帮忙搞过三线建设,现在你们给他的条件可比那时候好得多!”当地干部就好像抓住了救命稻草,连忙答应下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