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就这样,两人你来我往。 都在自己限定的范围内尽量周旋。 最后,终于谈好了全部条件。 张松越和景顺帝点了点头,示意结束。 景顺帝见状道:“冯编修,除了这些,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嘛?” 冯一博谈好了全部条件,正志得意满。 闻言朝丹陛拱手:“臣临行前,想吟诗一首,以此言志!” “准!” 景顺帝松了口气,知道这是真谈完了。 冯一博先踱了两步,摆好姿势。 昂首朗声道:“都中暂高枕,忧心在东瀛。” 这一句是开篇明义。 述说自己虽在都中高枕无忧,可无时无刻不忧心倭寇的事。 朝中文臣不少,很多都在摇头。 无他,太直白了。 “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 这句说的是,就连和朋友喝酒,都不忘谈论兵事。 想着有一天能够领兵解决倭寇。 比起上一句,稍微好了一些。 起码在格律上没有瑕疵。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这一句画面感不错。 天色昏暗,书里插满了书签。 漫天星斗之下,也不忘抚摸横在桌上的宝剑。 这是说他读书努力之余,从没懈怠过兵法武艺。 虽然说的有些夸张。 但“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从来都是读书人的终极浪漫! 朝堂诸公只觉得这句还不错。 三句放在一起,勉强合格了。 起码把志向已经说的差不多了。 可他们没想到的是。 接下来一句。 立刻让整首词的格调上升几个级别! 上至丹陛,中到诸公,下至文武百官。 甚至粗通文墨,或是大字不识的宫人、守卫等。 无不为之动容! 只因听冯一博沉声念颂了最后一句! “封侯非我意,唯愿海波平!” 这本是一首戚继光的言志诗,被冯一博稍加改动。 借此抒发自己人在都中,心忧江南沿海。 想要祛除倭寇的决心, 还有不求功名利禄,唯愿海疆平息的志向。 前面三句都是铺垫,最后一句触及灵魂! 让人心折!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