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再请了帮力气大的汉子,把一捆一捆水稻上的稻粒敲打下来,再放入竹箩筐里,晒干称重。 今年是个风调雨顺的年头,每家每户地里的庄稼都长得不错。段家的稻子比其他人家的都要熟的早,看着段家地里产出来的粮食,村里人也都高兴着,想着自家地里也会收不少。 第一批在阳光下晒干的水稻,是一股夹杂了太阳芬芳的干草。 乔岚领着家里的一群汉子,拿着木杆称对几个放在箩筐上的麻布袋子分别称重。 四百三十二斤。 乔岚第一次种地,对这个数字没有什么概念,但看着系统给出的评价是良,那说明自己能拿个八十分。 跟在一边的莫齐明倒是暗自心惊! 这么多!难道算多了? 段茗敬和段茗琛都没种过地,不大清楚这一亩地该有的产量。段茗琛倒是时常去地里干活活,知道良田和普通荒地种出来的有些差别,多的差距能有一百斤。 自己的地是他看着浇水施肥,能有这么好的收成是理所应当。 系统并没有给出亩产的准确数字,只是根据作物的生长状态进行打分。 乔岚怕这中间有些误差,让人再称了几次,得到的数字依旧是四百三十斤左右。 哪怕除去麻袋和箩筐的重量,也有个四百多斤。 这个数量,足以让村中人惊掉下巴。 然对于乔岚来说,单一样本的数量不够说明一切。 接下来的半个月里,她把自家的陆续晒干的新稻都一一称重记录。 皆以亩产为单位,最少的都有四百零几斤,最多的一亩地,可能是这块田的范围比其他的田地的稍微大了一块,亩产接近五百斤。 也就是说,自家种下的第一批水稻,亩产平均在四百二十斤往上的程度。 二十九亩地总共收了一万三千多斤的水稻。 乔岚回忆了小时候在新闻里看过的亩产突破千斤的水稻,还有后续节节攀高的数字,只能表示,自己种出来的这个数字还真是附和良。 毕竟在种植的过程中有系统的把控和频繁的水肥,前期投入的成本可不少!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