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民技取士与科举取士并行-《不装了,其实我是朱重八》


    第(2/3)页

    “雄英,在我面前你便有话直说就好了,我跟你皇爷爷不一样,在你的心中对于民技官如何定制,如何选拔,如何培养,都可以与我说说。”

    在朱标看来,自己的嫡长子有如此多想法,这对大明是好事,只要他所能办到,皆可以安排下去。

    “爹,既然六部是为科举而生,那便该有一套选拔民技官的选拔,以及办事的衙门。”

    如果将民技官纳入工部,根本不可能行得通,读圣贤书的官员怎么会容纳他们眼里的“奇技淫巧”。

    新的东西该由新的衙门,新的人员来办理,毕竟六部对朝臣和百姓的影响太深。

    如果乱改,反而会殃及大明原有的体系,最好的办法就是如试验田一般实验着来。

    “雄英,你把想法现在与我细说细说,我明日也好给你皇爷爷上个奏疏说说。”朱标慈爱的笑道:“爹觉得亏欠你太多,所以若是合乎礼法,爹都会答应你的。”

    在朱标看来,这儿子提出的工匠就很不错,包括民刊月册,以及农学社这种。

    到时候让六部拟个章程,安排好人才,也是不错的选择。

    “爹,你可以请皇爷爷同意我单独在六部旁边设农学社,民技院,海务理事衙门吗?”

    前两个朱标倒是觉得可以,后面那个海务理事衙门让他有些不懂,随即便问道:“海务理事衙门?”

    “占城使臣要来,我觉得今后大明可以开海禁,征东洋,下南洋,西洋,没有专门理事海外事情的衙门怎么能行。”周乾看向朱标。

    “这……会不会太早?”朱标觉得海禁也没开,设衙门岂不是太早。

    “不早,我们需要木材也得早早地种树,在大明的土地上扔下种子,等需要时它已经可用。”

    朱标道:“朝廷的官员,都是靠着科举取士,你这农学社,民技院还有海务理事衙门的人才如何来?”

    周乾道:“另辟蹊径!”

    “难道你不通过科举?”朱标问道。

    “科举对朝臣影响深远,这几百年的东西怎么可能说改就改,这世间最难改变的便是思想。

    尤其是这群文官,改不掉的。

    爹常与官员打交道,这些人骨子里已经被烙印上圣贤书,孩儿花时间去教导硬改他们,还不如孩儿重新选拔一批人才,单独培养。”

    农学社这东西,必须从百姓种田的实践中来,只读不实践,根本就是纸上谈兵。

    因此,周乾决定,农学社必须与百姓结合,提高农官的待遇,对良种和肥料,农具,耕作多进行实践,这个只能靠政绩选拔。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