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揽星九天工程的土星探测项目的大体流程是,先把探测器送到地球轨道上并且待命,再进行二次燃料物资补给,期间都是无人化完成,然后就开始变轨借助地球的引力弹弓效应把自己甩出去。 被地心引力甩出去之后也不是直奔外太阳系的土星,而是先朝着内太阳系的金星飞去,并且需要两次飞跃金星,因为探测器在飞往金星的时候也在绕太阳运行,等到飞向土星的时候又能遇见一次金星,所以可借助金星的引力弹弓效应获得两次免费的加速度。 在第二次飞跃金星被甩出的时候正好卡着时间点再次遇到地球,因为地球轨道在金星之外围绕太阳公转,再次飞向地球并利用引力弹弓效应被地球甩出去进一步获得第四次免费的加速度。 之后就一路向着木星飞行,中途不会与火星碰面,而且火星引力小,借助引力弹弓效应获得的加速度有限,关键是时间窗口也不允许。 在飞抵木星之后,探测器会借助木星的引力弹弓效应进行减速,引力弹弓效应是既可以获得加速度、也可以获得减速度,还能改变速度的方向。 如果不借助木星引力进行减速,到时候飞抵土星时就无法正常泊入土星轨道,探测器无法被土星引力捕获,直接擦肩而过后就会向着深空飞去,再也拽不回来。 当然,也可以利用探测器携带的燃料减速,但这样就亏死了,到时候就算泊入土星轨道,剩余燃料也维持不了探测器运行工作多长时间。 耗费几百亿巨资开启的一趟历时近七年的单程旅途,飞行30多亿公里的旅程好不容易来一趟土星,要是只能工作十天半个月,这是不能接受的。 而探测器工作的时长是与携带的燃料息息相关,所以尽可能要在飞抵土星的路途中少自身燃料消耗,这样到了土星后的工作时长就越长。 按照团队的设计寿命,探测器飞抵土星要保证带过去的燃料可以正常工作15年,那么远的距离,接收太阳能指望不了多少,所以得用核裂变动力燃料才能支持15年的运作。 换句话说,土星探测器从发射升空到最终退役的总时间周期是22年之久,这么长的时间,等到探测器退役之后,全新且更为先进的第二代探测器也已经在飞来的路上。 方鸿对于太空探索的投入是不会吝啬的,除非是遇到什么问题真拿不出钱来了,只要不卡经费,深空探测一旦开启是不会间断的,必定是无缝隙衔接。 却说此刻,方鸿来到了别墅内又对随行的美女助理吩咐道:“另外就是小型卫星的产能给我拉上去,加速扩大产能,阉割一下也没问题,不要求都能并入星网,先把轨道资源占了再说,之后新的卫星上去补网了再让它坠入大气层焚毁。” 田嘉奕点点头。 规模化量产能进一步摊销成本,再阉割一下,一颗小型卫星的造价进一步压缩到100万元人民币左右不成问题。 只需要100万元一颗,1万颗就是100个亿,能管两年半到三年左右,这样的成本代价换来1万条稀缺轨道资源,方鸿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