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满清难进-《乾隆四十八年》
第(2/3)页
雷神号的货运量他二人也是知道一些,几万石的载重也不在话下。只需要跑一次,就可以顶他们俩去长崎跑上十次。于是两人十分愉快的同意了。
三人一直聊到了快吃晚饭的时候,吴思宇那边也对徐大用等人完成了初步的审讯。
徐大用,江苏崇明人。
乾隆四十六年六月中旬,崇明县发生风潮灾害,关厢(城门外的大街附近)水深达四五尺,冲毁民房一万八千余间,淹死男女百姓一万两千余人。徐大用一家八口,七口人死在了这场灾害里;家里佃的几亩地也被大水全部冲毁。走投无路之下,他便带着王长生等十几个同村失地佃户,开始了打劫过往商船的日子。
严格的说,徐大用这伙人算不上海盗,只能是一伙毛贼。这些人平日里也会用租来的沙船运送货物;或是在崇明外海各岛之间往来,做些小规模的走私生意。而每到海贸货运的高峰季节,他们便集结成伙,去外洋抢上一把。
由于徐大用这伙人很少杀人,所以在崇明一带名声还没那么坏。一般的商船遇上了他们,说几句好话、攀点儿交情,再给几十两银子也就过去了。
自今年开春以来,徐大用一伙人的货运生意遇到挫折。先是因为贩运私货,被苏松水师发现,打沉了一条沙船;后来又遭遇海上风暴损失了不少货物。因为无法跟货主交待,一群人便想着来花鸟岛避风头。
损失了一大笔货物的徐大用,原本想着找机会捞点外快,他便让二当家王长生带着人出去抢一把,结果只抢到了十几两银子和七千多斤鱼,随后就被“突然到访”的赵新等人“拍死”在了沙滩上。
纵观整个清代历史,东南沿海的大型海盗集团除了早期的郑氏集团以外,最大的三股就是嘉庆初期的福建蔡牵、朱濆一伙、广东的张保仔、以及以郑一嫂石氏为首的旗帮海盗,其他的都不成气候。
看完审讯记录后,赵新决定还是不能放了徐大用一伙人。一是不能走漏雷神号的消息,二是这帮家伙也算是壮劳力,带回北海镇跟清兵俘虏一起劳动改造正好。
于是,徐大用仅剩的那条装着七千多斤渔获的沙船,就成了赵新的战利品。
清代的沙船载货量不小,大的可以载重一百二十吨,小的也有六十吨(“大者载官斛三千石,小者一千五六百石。)虽说沙船的航速较慢,不过在加装了披水板、梗水木和太平篮后,航行的平稳性非常突出,可以抗击大型风浪。
而关于沙船的名字,历来说法不一。《天工开物》上说,北洋海面多浅滩,其中夹沟纵横,而沙船可以自由往其中,因而得名。
根据沈敬丹的介绍,赵新得知每年从吴淞口进入黄浦江停泊卸货的沙船数量竟高达三千多艘,沙船的年货运量几乎占了整个苏松地区货运吞吐量的一半左右。
赵新和刘胜几个商议了一下,便决定将一部分渔获搬进船上厨房的冷库,剩余的大部分都要送给沈敬丹和老黄两人。
沈敬丹哭笑不得,他和老黄两人又不是鱼贩子,要这么多黄鱼有什么用。而且这船是徐大用租来的,一旦进入吴淞口,肯定会被人认出来。不光船上的渔获说不清来历,还会惹一身麻烦。赵新一听也就算了,只能把这条沙船带回去了。
于是徐大用等一群俘虏自第二天一早,就开始了悲催的苦力生活;每天在雷神号的甲板上将黄鱼开膛去脏,清洗干净进行腌制,再平铺到货仓盖上反复晾晒。而雷神号上以赵新为首的一帮吃货则开始大快朵颐,厨房里开始天天做鱼,煎炒烹炸蒸煮换着花样的吃;从花鸟岛一路吃回了北海镇。
话说到了江苏外海,吴思宇就想找机会上岸看看,赵新几人也很想见识一下这个时代的上海县。
可是沈敬丹的一番话就把他们的念头打散了。
“诸位大人,你们没有辫子啊!”
跟后世影视剧了解的不同,乾隆晚期中国人的辫子还是典型的金钱鼠尾,要等到嘉庆中期以后才开始将蓄发面积扩大一些,直到道光后期才转变成大半个秃瓢小半个蓄发的形象。
要赵新等人剃光头倒是没什么,可眼下也找不到假发辫子的道具啊!
刘胜大手一挥,说道:“干嘛要辫子?!我们假装和尚不就行了吗?”
沈敬丹摇头道:“诸位扮成僧人也不行的。”
“为什么?”刘胜一脸不忿,他认为沈敬丹就是不想帮自己。
沈敬丹一看刘胜等人面色不对,连忙解释道:“刘大人,在下怀孕的小妾和女儿都在北海镇,我怎么会不帮忙呢?实在是因为装扮成出家人更是要出大事!你且听我解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