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0章 澶州兵变1-《五代十国往事》


    第(3/3)页

    他的羽翼尚未丰满,而刘氏的威胁有增无减,一切都充满变数。如果他火速抵达河北,与契丹拼个两败俱伤,那么刘氏将死灰复燃。

    史书对于这20天的记载是非常隐晦的,人为马赛克了。

    其实郭威在这20天里非常忙碌:稳定后方;明修暗度;天意民愿。

    1,稳定后方

    郭威入汴时,将躲藏在民间的宰相窦贞固、苏禹珪找到,好言安抚,命他们官复原职,郭威北上时,两位宰相依旧“权知国事”。当然,与二人一起“权知”的,还有一人——枢密使王峻。

    窦贞固、苏禹珪之所以能够活命,是因为他们没有参与到萧墙之变中,而他们之所以没能参与其中,是因为他们的“宰相”当得有名无实,长期靠边儿站。所以这次“官复原职”并不是恢复“宰相”的职能,而是恢复“靠边儿站”。

    换句话说,是王峻同志权知国事,窦贞固、苏禹珪是郭威集团的政治花瓶。

    提拔范质等才学出众、品德高尚的文官。

    范质是位超级学霸,九岁时就能写文章,十三四岁的时候已经可以给别人当老师,答疑解惑了。明宗朝进士及第,先为许州幕僚,后出任汴州封丘县县令。

    有意思的是,范质及第时的名次是第十三。我们有个误区,认为名次越靠前越好,其实不然,这里有个潜规则——传衣钵,那就是看主考官(知贡举)当年及第时的名次,他当年的名次就是今年新及第进士的最优名次。范质的主考官是和凝,和凝当年的名次是十三,他非常欣赏范质,于是提笔钦点“十三”,换句话说,第十三名的范质才是“状元”。

    wap.

    /131/131634/30726888.html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