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7章 终结者——赵匡胤2-《五代十国往事》


    第(2/3)页

    7,剥夺人事权

    在藩镇中,亦有识时务者,比如王审琦。王审琦是“翊戴功臣”之一,后周时为殿前都虞侯,坐镇寿州长达八年之久。970年,赵匡胤的老丈人——忠武军节度使宋延渥因违规下海从商而被贬,王审琦于是顶替他坐镇忠武军。身为开国元勋的王审琦,非常低调,从不搜刮百姓,颇有政声。一次,其治下某县令未经上报就擅自开除了一位下属,王审琦的幕僚非常气愤,说这县令根本没把您老人家放在眼里,太不像话,您一定要好好办他!

    你猜他哪里来的胆子。

    王审琦语重心长地对幕僚说道:“自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强势豪横,地方官吏形同虚设,如今天下太平,地方官员终于可以大胆地行使人事任免权,可喜可贺啊,怎么还能怪罪他呢?”

    场面话,冠冕堂皇。王审琦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他明白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良苦用心,就是要让地方官吏逐步架空藩镇诸侯。王审琦审时度势,顺应了历史潮流,自觉配合赵匡胤的改革。

    开宝四年正月,赵匡胤又以诏书的形式进一步限制了地方政府的人事任免权,“诸道州县不得更差摄官”,如果出现职位空缺,必须上报朝廷,再由朝廷指派,中央朝廷的意志一竿子插到底。

    人事任免、财政度支、武装力量调动指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实权”,也是地方割据势力的三大支柱,毫无疑问,均是赵匡胤改革的重点打击对象。

    二,制其钱谷

    自唐玄宗以来,藩镇势力日益强大,其中一个显着的表象就是藩镇很少或不再向朝廷缴纳贡赋,名为“留使”、“留州”,到了唐末,这种现象更是成为了明规则。

    赵匡胤用赵普为宰相后,就命令诸州在保留维持地方政府正常运转的资金外,盈余一律上缴中央朝廷,严禁截留挪用,并重新恢复了“转运使”,专门监督地方财政并将盈余输送到中央朝廷。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