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6章 太祖往事6-《五代十国往事》
第(2/3)页
这个细节容易被人忽略。有人认为永安陵是风水宝地,说赵匡胤的意思是葬在永安陵西北方,也就是赵匡胤鸣镝坠地的那个位置,是赵匡胤给自己挑选的福地。其实这是赵匡胤的一语双关,郑州的西北方是洛阳,赵匡胤说的“那个地方”指的是洛阳,暗示要迁都洛阳。
有意思的是半年之后,赵匡胤驾崩。不是宣扬封建迷信,在某些场合,有些话是不能乱说的。
据说赵匡胤到了洛阳之后,见洛阳宫室壮丽,龙颜大悦。经过多年的修缮,洛阳已经具备了充当帝国首都的条件。似乎万事俱备,于是赵匡胤正式向群臣抛出了一个严肃的话题:迁都洛阳!
一石激起千层浪,群臣议论纷纷,议论的结果令赵匡胤非常不悦:一致反对迁都。
其中起居郎李符总结了反对迁都的八条理由:京邑凋敝;宫阙不备;郊庙未修;百司不具;畿内民困;军食不充;壁垒未设;千乘万骑盛暑扈行。
“八难”有重叠部分,咱们再给他精简归纳一下,其实是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基建的客观条件不允许,二是主观的众意不从。
赵匡胤对此嗤之以鼻,既然大家不同意,那么这事儿就这么定了。赵匡胤打算在郊祀完毕后,无限期推迟回京计划,赖在洛阳不走了,把迁都做成既定事实。
群臣虽然反对,却无人敢劝谏。唯有禁军将领李怀忠冒死劝谏。李怀忠提出了两个非常实际的问题,一是供馈不便,汴州漕运系统成熟且发达,尚且有过粮食断供的危险经历,洛阳远离粮食主产区,供馈补给将更加困难;二是府库重兵皆在汴州,万一他们强烈反对的话……
赵匡胤同样不为所动。
最后,赵光义出马,劝赵匡胤不要迁都洛阳。
赵匡胤还是很给弟弟面子的,说:“你们说的对,迁都洛阳确实不妥。好吧,那就继续往西,迁都长安!”这里的河南指的是河南府,也就是洛阳。
说呀,你们再说呀,再敢说朕t迁都哈萨克斯坦,柏林巴黎巴萨罗那……不到纽约不算完!
赵光义跪地磕头,哥,咱别闹行吗?
平复情绪后,赵匡胤收敛怒容,心平气和地对赵光义解释道:“我之所以要迁都洛阳,是为了江山永固,依靠山川之险而减少冗兵,减少国家财政开支,效仿强汉盛唐之故事。”
赵光义一句话就把赵匡胤怼地哑口无言,“在德不在险。”
等赵光义退下后,赵匡胤的脸色很难看,长叹一口气,对左右说道:“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百年之后,宋江、方腊等“官逼民反”,金人南下,制造“靖康之变”,北宋灭亡,一切都如赵匡胤的预言。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