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学校准备筹建集成电路学院-《重生:我体内带个台式机》


    第(2/3)页

    徐伟白了他一眼,“你小子是早有准备的呀。行,我记下了。”

    “今年老师准备研究什么?还是忆阻器吗?”江成随后问道。

    徐伟点点头,“不错,之前我们研究的成果,算得上是打开了神经形态芯片的一扇窗户,但这个广阔的方向,既然我们领先了,那就更要坚持不懈地向前研究,这样才能够做到一步先、步步先。”

    “老师您说得对,过去我们的科技就是只能够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这种日子真是受够了,往后只要我们在各个赛道持续领先,那跟在屁股后面吃土的就是他们了。”江成嘴角扬起,很是高兴。

    “对了,你们拿下的阻变式存储的科研专利,现在商业化情况怎么样了?”想起了这个,徐伟大佬有些着急地问。

    科研、科研,如果只能够存在实验室,而不能推出民用或是军用,那么这个研究的现实意义是要打大折扣的。

    每年有多少人发表论文、注册专利,但真正能应用起来的,其实不多。

    江成微微一笑,“阻变式存储芯片已经能够量产了,预计上半年会搭载在我们的枫火新款手机之中,性能非常优秀,届时我送一部给老师您。”

    “那倒不用,能够真正量产,带动我们科技进步就是对我们科研人员最好的回报!”徐伟摆摆手,又热切地问,“那忆阻器呢?”

    “初步设计了一种芯片架构,目前还在继续研发实验,我估计要真正出成果,至少得今年六七月了。”江成解释道,“我也想尽快出成果,但有时候走不了捷径。”

    能走的捷径,江成利用着体内的超算,已经在尽可能地走了,但更多时候,需要整体科研团队的共同努力和进步。

    因为,科技的进步,不是一个人的进步,而是一个科研队伍的进步。

    这些知识和技术,能够学习和传播,不会断层。

    否则的话,像是有些网文写的,一个人就拿出核聚变的科技,就想着能够推动世界科技进步。

    但这是怎么可能呢,也不想想,哪里来的技术人员呢?哪里来的材料呢?

    徐伟劝慰道,“你也不要太着急了,现在的进展已经非常不错了,咱们也不要想着一下子就拿出领先多少的科技,一步一步来。”

    “明白的。”江成点点头。

    “去罗瑞华那了吗?”

    “去了,刚从他那过来。”江成点点头。

    罗瑞华是他的第一个导师,自然拜年也是先去他那儿。

    只不过,在他那里,谈起了自编码神经网络这一块,罗瑞华也不是特别熟悉,但非常鼓励他深入钻研。

    “他那边有说什么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