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第二天,李家三兄弟登门。 杨华明跟道观那里请了半天的假,带着李家三兄弟来了新地皮这块查看。 新地皮的位置,原本是准备挨着骆家左侧盖。 骆家的右侧是杨华忠家,两家共用一扇院墙。 墙这边喊一声,墙那边就能听到。 有时候两边各搭一把梯子。 王翠莲和孙氏互相挪点盐巴,摘几颗蒜头什么的。 都极为方便,压根不需要从前院院子门去绕。 所以这波四房盖屋子,也想效仿杨华忠家。 从左侧去挨着骆家,两家共用一堵院墙。 但是,这一点最后发现行不通了。 为啥呢? 因为骆家左侧墙根底下那一片,是一米宽的斜坡走道。 骆家当初在盖屋子的时候,就挨着墙根底下用石板修建了有弧度的走道。 走道跟院墙衔接的地方,每隔一段路就会有一个排水孔。 有的是安装在地面的那种排水孔,有的则是埋在墙根底下的盲排水孔。 作用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将骆家院子里的积水从管道里排出来。 墙根外面的一米宽斜坡底下,则是田埂里的一条水沟经过。 这条水沟同时也是长坪村村口池塘里的水往下游流动的其中一条分支。 骆家加深和加宽了这条水沟的排放量,水沟之外,就是大片的农田了。 所以,当四房提出想跟骆家共用左侧的院墙的时候,当时就被杨若晴给拒绝了。 “晴儿,咋就不行呢?四婶想跟伱挨紧一点嘛!” 杨华明带着李家三兄弟在那边看地皮,刘氏不死心,还粘着杨若晴这嬉皮笑脸。 杨若晴正在后院水井旁给两个小家伙洗鞋子。 听到刘氏的话,她直接丢给她一个白眼,让她自己领会去。 都不屑解释。 因为该解释的都解释过了,四叔和康小子他们都是明白了,都懂了。 偏就四婶,还在这里絮絮叨叨的。 “晴儿,只要你点头,那什么水沟啥的真不是问题。”刘氏接着说。 “咱两家挨着,到时候四婶烧了啥好吃的,我就在墙这边喊一声,递给你。”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