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好吃吗大安?”杨若晴感觉自己这话问的有点多余,因为看大安的样子,就能看出来这碗米汤锅巴应该是很对他胃口的。 大安抬起头,吃到眼神都有点迷离了。 “当然好吃,让我沉醉。” 杨若晴莞尔。 刚好这当口峰儿也进来了,“大姑,我也想吃米汤锅巴!” “好嘞!大姑给你舀。” 小花跟进了灶房,看到大安和峰儿父子俩人手一碗米汤锅巴,也笑了。 “他们父子俩啊,在京城的时候就惦记这一口。” “我说柴火灶咱宅子里也有啊,大米也有啊,可是我烧出来的米汤锅巴,他们咋吃都咋说不对胃口。” “就算后来咱爹娘过去了,娘烧的米汤锅巴,他们虽然也吃,却还是说差了那么点火候,不是那种记忆中的感觉。” “可是昨夜回来,还有今个,这家里的米汤锅巴端起来就说是那个味儿了!” 小花说到最后,捂着嘴笑。 杨若晴也笑,但跟小花不同的是,小花或许还是没能明白这父子俩否定米汤锅巴背后真正的涵义,但杨若晴却懂。 即使京城有灶台,有米,甚至还有更好的米,但是,煮出来的米汤锅巴却不是记忆里的味道。 记忆里真正的味道,必须要是故乡的土搭成的灶台,村子后面山上生长的茅柴,村前村后田地里长出来的稻谷,再用这一方滋养乡亲们的水来熬煮…… 如此煮出来的米汤锅巴,才是正宗的,记忆中的味道。 不仅仅是米汤锅巴的味道,更是家乡的味道。 这不仅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世界的抚慰,抚慰每一个在外漂泊的游子,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米汤锅巴,滋养疲惫的心。 突然,大安对峰儿说:“你前几日跟我说,最近回家归途颇有感悟。” “怎么样?有没有信心即兴来首诗?” 正在埋头喝米汤的峰儿听到父亲的问,抬起头。 小少年眨了眨明亮的双眸,认真思考了下,点头:“好,我稍稍酝酿。” 小花睁大眼:“啊?当真要现场作诗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