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司辰自己自营的几个鞋类品牌,专柜都在门口的位置,的确存在拦截客流量的问题。 但是! 也不是没有商户在前面上柜的例子。 宋添锦也不惯着她,回怼: “想去前排上柜,可以呀,扣点增高就成,买卖嘛,哪有不能谈的。” 莉姐轻嗤一声,说道: “我们现在的扣点就已经足够高了,每一百块里面,就要给你们15%的扣点!” “那前面门口的专柜,可是要扣22%哩!” “真当我们是摇钱树呀!” 其实,这个扣点并不是一刀切针对专柜里所有的商品。 当季新品利润高就是高扣点。 相反,特价鞋的扣点就会低很多,一般5到7个点。 各个专柜位置不同,招商时候谈扣点也是不一样的。 宋添锦心里窝火,说话也难免强硬起来: “门口客流量高,自然扣点就高,卖场规矩就是这样的,看你们自己怎么选择。” “靠后的位置客流量相对少一些,扣点也少,这不很正常的事?” “一双鞋子卖169元,成本连30%都不到,剩下就是费用了。” “这费用要么是卖场扣点、要么是租金。” “两种方式你都可以选。” “既然你选择了扣点,那就表示放弃了租赁。” “那卖多卖少我们卖场也是要跟你一起承担风险、共享收益的。” “水费、电费、场地费,你在卖场的费用可都是我们在承担。” “我们扣除你营业额的15%,加上那成本的30%,也不过45%.” “到了你自己的手里还剩55%,依然你拿大头,对吧?” “除了导购员的工资,你还有什么费用?” “总不能,导购员的工资就占你营收的55%?” 莉姐被怼得哑口无言! 百货商场里面的东西很贵,实际上,成本并没有很贵。 品牌的东西,尤其这些轻工业的其实成本一般般。 是附加上去的价值,才是真正可以赚钱的东西。 比如,某品牌定位年轻潮流群体,那必然在设计上是取胜的。 比如,某品牌定位中年大叔群体,那在质感与舒适度上必然是花费功夫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