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在现代,书比人火的案例比比皆是,作者要是想每一本都维持高热度,在写作之外下的苦工也不少。 事实证明这方法很有效,在很多读者眼里,《仙途》的作者形象已经和“林语”绑定了,是那个每期都会和他们絮絮叨叨扯上一大堆,分享生活日常,对他们的来信问题提出建议的“林语”。 《仙途》是你和大家相处的过程中逐渐添砖加瓦的成果,他们能从“林语”的作者杂谈中找到《仙途》创作的点点滴滴,发现一条完整的创造脉络。 许多读者难以接受这样的事情,枪手为了挽回销量发力过猛,《仙途》主要角色在他的笔下极为ooc,过激粉丝甚至因此找上了报社进行威胁。 更多人停止购买的原因更简单。 不好看,不买了。 这部分人在《仙途》的读者比例里占了一个庞大的分量,声音却毫无波澜,他们的日常是辛苦且枯燥的,艰难的一天工作结束后唯一的娱乐或许是去酒馆喝酒,或许和工友玩上几把棋牌。 阅读有时候是奢侈的,深度思考也是一种消耗,这类人没有多余的力气给作者写信,信件是要付钱的,连《仙途》兴许也是几人合买,因为以往并没有买报纸的习惯,单为了故事去买报,的确太过“败家”了。 他们喜欢看仙途吗?很难说明喜欢对他们的含义,但无疑,即使是买上单独一份报纸,空闲的片刻看上一会儿,人会暂时脱离了这个世界,感受不到现实的疲惫。 而一份报纸的价格,比起去酒馆去赌场的成本又低廉。 想着文章里的剧情,想知道下一期会发生什么,似乎连一如既往的明天也兴起了盼头。 这些人未必懂得文笔,懂得故事节奏,懂得人物设定,他们只是来看故事的,只能感受到故事好不好。 以前写得好,那么大家凑钱买上一份看,自己要是想看了也能买份等歇工了去读。现在写得不好,那就不买,该去下馆子下馆子,该打牌打牌,只是心底带着一点连自己也意识不到的怅然若失。 这并不是个例,由于《仙途》的定位关系,你写作之初就给自己定下了明确的三条规矩—— 1,白话到要尽量让识字的所有人都能看懂,剧情要新奇有趣,同时符合逻辑。 2,尽可能多的照顾群体的需求,听取读者的意见,但不能顺从。 3,为了爽感和情绪的代入,可以适当进行一些剧情上的取舍,允许出现bug,但要克制。 尽管《仙途》的创造过程中出现诸多困难,但你一直牢牢坚守着这三条,才使得它能风靡璃月,远销海外。 但对作为枪手的钱湖书生来说,他的书写自然是以销量为先,怎么卖得好怎么写,但读者却根本不买账,销售数量一期又一期的低迷,外界的声讨和反馈更是他的精神压力越发巨大。 10万这个数字对他来说更像是一座压在身上的山峦,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你并不知道钱湖书生的感受,但多少能猜到,这是初次正式写文的作者面对数据的必然过程,除非心理素质极其过硬或是完全不在乎写作本身,不然哪个作者没盯着点击量着急过。 你是正儿八经和现代的大数据对抗过的,已经写出了不少热门作品,实打实证明过自己的能力,有充足的底气才能无视外界噪音。 钱湖书生是同人抄袭起步,立身不正,更加渴望外界认可,也越发不能忍受数据波动,偏偏写书最忌心浮气躁。 10万在现代连你新书第一章的点击量都比不过,但放在提瓦特的报刊业已经是个庞然大物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