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简而言之,便是耕地总量难以满足人口需求,而想要通过种地获得粮食,弥补房款及日常生活所需,基本上是一个入不敷出的状态。 刘铄整个人都懵了,彻底怔在原地,良久都未能从诧异中回过神来:“文若,按照你的核算方式,抛去房款后,老百姓能落多少?够生活多久?” 荀彧吐口气,如实回答:“大概还能够半年的生活。” 刘铄皱了皱眉:“才半年吗?” 荀彧肯定地点点头:“嗯,应该不会差太多。” “不行。” 刘铄毫不犹豫地摇了摇头:“太少了,如此一来,难以形成正向的循环,就更别提提振东郡的经济了,必须想办法解决。” 虽说荀彧不太懂“正向的循环”这种新型词汇,但联系上下文,以及自己对刘铄的了解,同样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可是主公,土地的亩产摆在那里,总量摆在那里,东郡一年的粮食总收成是一定的,除非人口减少,或者减免口赋、算赋,否则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人口减少? 除非发生瘟疫,亦或者战争。 瘟疫是天灾,难以预测,而战争是人祸,刘铄不屑为之。 况且,即便当真要主动作战,自己也有军队,又怎么可能让老百姓参加? 人口减少的策略,明显不可取。 至于减免口赋、算赋? (PS:口赋、算赋,是古代的两种人头税。) 这是目前刘铄主要的财政来源,一旦减免,虽说可以让老百姓多出一笔钱生活,但无异于是把自己给坑了。 一个政权最重要的无非三个东西:枪杆子、笔杆子、钱袋子。 而在这三者中,钱袋子更是最最最重要的! 若是减免了口赋、算赋,至少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刘铄的钱袋子是瘪的,这对于一个初期的政权而言,是极其致命的。 除非...... 刘铄能有堪比口赋、算赋收入的另一个来钱渠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