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车夫顿时一愣:“啊?客官,你又不走了?” 袁胤正值盛怒之中,厉声回怼:“这不是你该管的事情,速回驿馆,不得有误。” 车夫忙不迭点头哈腰:“喏。” 旋即。 他坐上马车,皮鞭一甩,啪的一声清脆,拨马转身,驶离城门。 望着马车缓缓驶回,西城门守将冷哼一声,招呼道:“尔等速速将消息报于主公,袁胤没有离开濮阳。” 士兵欠身拱手,铿锵回应:“喏。” ***** 郡守府。 此刻,刘铄正负手立在沙盘前,炯炯双目盯着沙盘上纵横的河流,竖起耳朵聆听着荀彧对于水网的规划与构想。 听到妙处时,他会毫不吝啬溢美之词地点头称赞,而听到疑惑处时,同样会立刻打断,提出自己的疑问,同时耐心听取荀彧如此规划的解释。 即便是具有现代化思维的刘铄,也不得不承认,荀彧在内政方面的能力,完全不逊色于他一个穿越众,甚至在某些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 “妙哉!” “简直大妙!” 在解读完东郡内部的水网后,荀彧立刻以整个兖州为视角,进行了水网的分析。 而直到此刻,刘铄才真正明白荀彧如此的原因,他从一开始的着眼点,便是基于整个兖州的水网,在进行规划。 不论是河道的走向,亦或者是枯水、丰水、平水期的河流深度,甚至是农田庄稼在不同时期的灌溉能力,全都进行了详细的数据分析。 难以想象,这段时间以来,他到底浏览了多少资料,查阅了多少案牍,方才能做出这样一份详细的水网规划案。 “文若,你辛苦了。” 刘铄发自肺腑地心疼道。 “哪里。” 荀彧淡然一笑,漫不经心地回答:“这是属下应尽的职责。” 刘铄没有丝毫犹豫,当即言道:“这份水网的规划案,我全盘接受,只是有一点要提。” 荀彧揖了一揖,试探性问道:“不知主公有何意见?” 刘铄吐口气:“你的水网规划案中缺少水井的修建,这东西平时或许没什么用,但在大旱时期,却是可以救命的。” 刘铄记得非常清楚,历史上的兖州在公元194年时,经历过一次较大级别的旱灾,而在旱灾过后,又逢蝗灾,百姓民不聊生,易子相食。 既然提前知道,那便要提前预防,打足够多、足够深的水井,虽然未必可以避免旱灾,但绝对可以缓解灾情。 是以! 刘铄会在此刻提出缺少水井的意见,虽然不能解释为何,但凭借荀彧的聪明,自然也能理解刘铄这样做的目的。 果不其然,荀彧捏着颌下一缕山羊胡,缓缓点头:“没错,主公言之有理,彧的水网规划案中,的确少了水井的布置。” “主公放心。”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