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提议建交-《1850再造中华》


    第(3/3)页

    英法联军攻入京师,火烧圆明园。咸丰逃往热河,留下弟弟奕䜣与洋人议和。

    咸丰对割地赔款等条款都没有异议,却还是纠结于洋人要当面呈递国书这个问题。他表示如果洋人执意当面呈递国书,他将坚决不回京师。

    日后,咸丰果真在热河行宫去世,至死没有接见洋人。《天津条约》赋予欧美各国在京城建立外交机构的权力,清廷以同治帝年幼为理由,竭力阻止洋人晋见同治帝。

    历史上,直至1873年,同治帝年满十八岁,才在紫禁城紫光阁内接见了日本外务大臣副岛种臣,以及俄国、美国、英国、法国、荷兰等国的驻华公使。

    这样一个顽固、落后的封建专制政府,是不可能主动与列强展开紧密合作的。这一点,早已在各国外交官中取得了共识。

    那么,越国是否值得各国与之合作呢?毫无疑问,与满清政府相比,越国有着太多的优点。她鼓励工商业,对洋人抱以友好的态度,主张以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

    杨烜提议与各国建立外交,更令各国公使心向往之。各国公使做梦都想与满清建立外交关系,却被满清拒之门外,连坐下来谈判的机会都没有。

    但越国毕竟还弱小,充其量只能算作是中国某个地方政权。一旦与越国建交,是否会激怒满清,影响各国在满清的利益呢?

    两国建交是件大事,各国外交官并不能做主。所以,他们只是口头称赞杨烜的开明,并未有实际表示。

    英国公使文翰的发言很有代表性,他说:“感谢越王的好意,但两国建交是件大事,我们需要得到本国政府指示,方能有所行动。”

    建交乃国之大事,不可操之过急,免得让渡太多的利益。杨烜回应道:“那么,我们敬候佳音。”

    四国公使里面,俄国公使普提雅廷最为低调,在会场上发言很少。偶有发言,他也是和颜悦色,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此时便说道:

    “诸位,中国有个成语叫做‘求同存异’。我们此番会谈是为了取得共识,各国在发展商品贸易、促进技术革新上,与越国具有共同的利益,具备广泛的合作基础。

    “越王提议建交,这有利于扩大各国与越国的友谊,俄罗斯帝国对此深感兴趣。我将向沙皇写信,探讨与越国建交的可能性。”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