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这个项目思路出现的其实并不容易,并非只是这么一会的功夫得来,而是一个长期形成的结果。 最开始起源于他的第一篇外刊论文《炎症条件下,一种gpcr在细胞免疫功能调节的作用》。 这是他第一次开始涉足免疫学的领域。 随后启发于某次机缘巧合下,他又到受到来自金陵大学苏长清院长一席话的启发。 “抗病毒基因育种大有可为!” 然后壮大于“依米”项目的出现,他担任项目负责人的过程中,在植物病理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走出了迄今为止漫漫学术路上最为坚实的一步。 最后,才终于诞生出了这个思路和想法。 他终于还是暂时放下纯粹遗传育种去追求作物高产的道路。 这条路已经有太多先驱者做出了全世界都为之瞩目的成就。 他就算中途加入,能够做出的贡献也极其有限。 高产也只是达到他原先目的的一种最为直观的方式,在转基因讳莫如深的如今,遗传育种并非只能通过杂交育种来实现。 一路走来,他的视野不断变得开阔,知识不断变得丰厚,在不断成长的同时,他也时常进行着自我辩证。 那是别人的道路,沿着被人走过的路确实好走,但也同样限制住了这条路上的人,不再关心前路,不再另辟蹊径,不再披荆斩棘。 从开始的蹒跚学步到如今的步步为营,陆时羡坚实地走出了自己的每一步。 时至今日,他终于找到了独属于自己的那条路。 那里荆棘遍布虽然举步维艰,但只要一步步走出来,便是通天坦途。 从此天大地大,都可去得。 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陆时羡项目的秘密终于还是纸包不住火一般被人知晓。 倒不是被团队里的成员泄露出去,而是项目组借用了太多来自植物病理实验室的器材。 但陆时羡也知道,这也没办法,这种横跨干细胞、免疫学、植物遗传育种等多种研究方向,光靠通用实验室里的研究仪器能做的极其有限。 耶鲁大学植物病理实验室的主任詹姆斯·库克教授甚至亲自上门拜访。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