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金易站在店铺门口看到这等景象呆若木鸡,他混迹京城话本圈多年,多火的话本都见过,可像眼下这种加价一倍,购买别人看过的二手书之事还是第一次见。 这书得写得多好,才能引发如此哄抢啊! 此时他万分后悔,早知道就该扣下一本留着自己看…… 十天后,三味书屋总共出货一万册,金瓶梅的热度依然不减。 套用白居易的典故,就是但有水井处,皆论金瓶梅! 每天都有大几百本的销量,只不过印刷速度已经能供得上了,店里多多少少有了些存货。 现在每天进店之人不是来买书,就是来打听下一部啥时候出。 金易这些天不仅看完了第一册,更是利用自己职务之便看完了正处于备货期的第二册。 金易在看过之后,不仅对自家殿下写书的能力不再怀疑,对于他将一本书拆成多册出手的手段,更是惊叹为话本界的革命性创新。 他有种预感,此等商业模式一定横扫大江南北,成为未来话本界的主流销售模式。 因为不管再好的话本都有个黄金销售期,过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市面上铺天盖地都是仿印的书,原作者根本赚不到钱。 现在自家殿下将一本书分成多册,可谓是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虽说仿印的事情依旧不可避免,但却保证了后续话本的收入稳定。 毕竟再牛的仿印商家,也不可能仿印出还没印出来的话本吧? 就在金易展望未来之时,三味书屋里再次走进一位客人。 这位客人是一位年过六旬的老者,头发花白,精神矍铄,脸上始终挂着若有若无的笑意,显得非常地亲切随和。 如果是黄子澄见到此人,一定会热情地迎上去,然后恭敬地称呼一声恩师。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他向太子妃举荐的大贤,江南文坛之执牛耳者,杨维桢之子杨新炉。 杨新炉不仅接过父亲的文坛领袖地位,暗地里还是一位话本作者,并且用梅花道人为化名,出了一本风靡京城的大作。 他本来以为大明的话本水平也就这般了,直至看到友人推荐的《金瓶梅》顿时惊为天人。 此书不仅寓教于乐,更是难得地描绘了市井百态,世态炎凉,于嬉笑怒骂间揭示了世间大道。 这也是他孜孜以求,却又未能达到的境界。 他之所以投身话本行业,也是怀揣着这样的经世济国之心。怎奈笔力不够,只能靠一些床笫之欢博取世人眼球…… 但他心中始终有个遗憾,那就是未能将自己劝诫世人,引导人心向善的本意表达出来。 然而,在看过《金瓶梅》后他惊喜地发现,竟然有人将自己的想法实现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