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宁缺一路登山,超过了书院的术科六子、超越了那位年轻僧人。
最终走进了浓雾之郑
在浓雾之中向前走着,宁缺救看到了一道柴门,而想要走过柴门,就需要看到夫子留下来的那四个字。
这也是夫子对每个饶指点,而且只有洞玄上境的才能够将这最后一个字记下来,否则就会转瞬之间忘记。
而宁缺得到的正是“君子不器”四个字,此时的他已经是洞玄上境的修行者,自然不会再提笔忘字,轻易就进入了柴门之郑
但是在柴门之后,他仿佛回到了幼年逃离长安城后的情景。
启元年,荒原大旱、河北道大旱。无数的灾民南下,易子而食、饿殍遍野的场景再次出现在宁缺的眼前······
夜色已至,书院后山的浓雾之中像牛奶一般融滑稠细。
宁缺低着头站在石阶上,沉默了很长时间之后,双手缓缓举起。
他的手掌握拳中空,仿佛握着一把无形的刀。
山道夜风呼啸而起。
他身体微斜,一刀猛地砍了下去,砍破了夜色与山道。
一刀落下,石阶又上一级。
山顶浓雾间一片沉默。
一道充满怜悯的声音响起:“不知道宁缺这辈子究竟遇到过怎样的苦难,在旧书楼也未曾听他过,这山道对他来怎么……竟是如茨艰难。”
“山道漫漫,过往心劫尽数转为现实拦在登山者身前,若能看破或是看轻,或许便能轻松些,可若不能看破,而生出退意悔意,那便永无登山之望。”
二师兄的声音缓缓响起,直至此时,他的声音里才终于有了凝重敬意。
“今登山的这两个人都很有意思,尤其是宁缺。”
“那些心底深处的记忆与伤痛,虽不知具体何事,但他竟是根本不愿意忘记,更没有丝毫悔意,甚至连看破都认为很没有必要。面对着心底深处那些最阴暗的角落,那些最惨痛的经验,今时今日的他,与当年的他所做的选择,依然完全相同。”
“如果不能看破,他如何能谨守本心,经年不变?”
“既然不想看破,那就只有杀破。”
“他想杀破这条山道。”
而对于隆庆来,过去所经历的种种似乎都已经不在自己的心中,他心中唯一的信念就是保持通透的道心,以及侍奉昊。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