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初定-《我老爹是叫門皇帝》


    第(2/3)页

    他雖是不同意,但卻用了另外一種方式,將御前奏對從敕封平壤的問題拉到了漢城失禮無能之事上來。

    可見李賢同樣對這銀子起了想法。

    詹楊聽完李賢的話后,看了看朱見深,心中轉轉,也出列說道:“陛下,眾位同僚,在朝鮮回來之時,徐都御史曾經說過,朝鮮雖是除了首陽大君,但注定不會安穩。”

    “他對朝鮮漢城之人皆有評價。”

    “朝鮮國主李弘暐暗弱膽小,無王之主見,膽魄,朝鮮體制不全,容生權臣,死了一個首陽君,會有千千萬萬個首陽君在漢城站起來。”

    “錦城大君李瑜,好大喜功,能力不足,他以除掉首陽大君的功勞,位列重臣之首,掌漢城兵事,領政事,德不配位,由他領政,朝鮮必定國事不順,各地叛亂,不足起也。”

    “而集賢殿眾位官員都是迂腐不堪的文人,做事瞻前顧后,無果敢勇意之心。”

    “微臣在漢城呆了那么長時間,感覺徐都御史所說有理,現在平壤另立新王,漢城手握大軍,掌全國八成之上的糧食軍備人口,卻在兩個多月的時間中,屢戰屢敗,也證實了徐都御史所說有理。”

    “臣在想,若是大明出兵幫助漢城,讓自己的兒郎,在別國浴血奮戰,卻因為漢城軍的配合,遲遲沒有成功,而影響大明國威,王軍的斗志,若是在耽擱了改土為流國策……”

    詹楊什么都沒說,卻又什么都說了。

    漢城有些扶不起來……

    成國公朱壽,泰寧候陳瀛在這個時候都是選擇閉口不談,這雖是兵事,但涉及更多的還是國政,能少說兩句話,就少說兩句話吧。

    朱見深有些尷尬,前兩日還在說著支援漢城的事情,現在若是又變了,會讓眾人以為自己將國策大政當作兒戲。

    朱見深想要那些白花花的銀子,可他卻不能表達出來。

    “趙提督,你這兩日不是想著入朝軍策嗎,趁著這個機會也說一下,大明若是支持漢城的話,該如何做。”朱見深看向了趙輔。

    趙輔趕忙出列回復道:“陛下,臣也覺得朝鮮的叛亂,我大明不應派出遼東的軍馬,兩萬團營北上之策,可繼續推行,當然這兩萬北上,也只是以備不時之需,臣以為還是要讓朝鮮人干他們自己的事情,正如詹侍郎剛剛所說,漢城占優,不得勝,乃是指揮之人能力之過。”

    “臣入了朝鮮,不敢說短時間內能夠平定平壤,但絕不會讓平壤之軍有兵犯漢城之危。”

    聽了趙輔的話后,朱見深略微的點了點頭,而后開口說道:“不管朝廷如何決策,其朝鮮正統的位置不能被威脅,平壤王不會被得到敕封,但朕,但朕還是想要平壤所說的金銀。”

    “若是有了這些金銀,填補府庫,在成化七年的時候,便可毫無壓力的推行仁政,眾位愛卿,誰有良策,既不支持平壤,也不攻打平壤,將平壤之金銀收入大明呢……”

    眾臣聽完后,都是默然不語。

    陛下的言外之意眾人也都聽明白了,底線是只要保證漢城的正統,也不想管朝鮮有幾個王了,團營北上算是拉練。

    可陛下想的那么好,但這個世界哪里有那么美的事情啊……

    陛下還是太年幼了,想事情有些不夠全面,這個問題讓于謙,李賢等人如何接話……

    朱見深說這話想讓臣子們都想想辦法,可卻無一人應話,朱見深細想一番,也就知道了這其中之緣由。

    這個問題對大臣們就很是要命了。

    正統的地位對于帝王來說很重要,臣子們都不敢就正統之位侃侃而談,這種主意,不是這些正直的大臣們能提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