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徐二龍想給大家做點什么。 就算被罵圣母,他也要做。 “溫葉,你知道北方旱災吧?”徐二龍問:“如果,今年我們這邊也旱災,你會怎么辦?” “當然是想辦法抗旱救災啊。”溫葉回答得理所當然。 報紙上,廣播里,不都這么宣傳的嗎? 但是,怎么抗呢? 徐二龍再度認真思索著這個問題。 雖然旱災嚴重,老天不下雨,但是,他們這邊水系還是有的。 那只能想辦法,把水系的水引上去,給莊稼作物澆灌。 感謝那些年的集體建設吧,修建了不少的水庫溝渠,保證了灌溉。 徐二龍把溫葉送到學校,而他,騎著自行車走了。 “徐二龍。”石校長氣得大罵。 才在感覺他孺子可教,這段時間態度端正,學習認真,能挺進決賽圈。 結果,就這么不經夸?才來學校又跑了? 徐二龍騎著自行車,首先跑到的,就是自己的村子。 什么事情,都是先想著自己周邊的人,再擴大想著別處的人。 “二龍啊,你可真是大忙人,今天怎么想著回來了?”黃正農問道:“又是要打什么證明?” 除了打證明,他想不出徐二龍回來找他的原因。 徐二龍笑道:“今天可真不是來找你打證明的。” 他給黃正農遞上煙,直接問道:“黃隊長,你是個莊稼漢老把式,你給看看,今年這個天如何?” 在科技不發達的年代,勞動人民根據天氣,也積累了不少的經驗,以諺語的形式口口相傳, 比如,朝霞不出門,晚霞走千里。 天上鯉魚斑,明日稻谷不用翻。 小滿不滿,沒水洗碗。 這些通俗易懂的諺語,也算是給勞動人民提供了不少的科學依據,大家會根據這些諺語,來進行天氣預測,進行耕種。 黃正農抽著煙,皺著眉道:“看樣子,今年的雨水比往年少啊。” “黃隊長,我感覺,今年估計要大旱,你得跟大家說一說,提前作好抗旱準備。”徐二龍提醒著黃正農。 “大旱?”黃正農嘀咕著。 雨水少,跟大旱,可是兩個概念啊。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