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五章 水利和粮食-《皇宋锦绣》
第(2/3)页
北方缺水,有时候,在干旱的季节,为了争夺水,不知道要付出多少人的生命,两村之间的械斗也经常是因为如此。
但是那是小河,甚至是小溪,容易受到影响,在北宋,因为对于水资源没有合理的利用,黄河不但没有出现断流,甚至每年注入到大海的水量非常的惊人,保守估计,每年有1000亿立方米。
按照每亩使用400立方米来算的话,这些黄河水,足够2.5亿亩的良田,在完全干旱的情况下的供水问题。
全面积的干旱是不可能的,就算是在最为严苛的时候,也是小规模的干旱,更别说,平均降水量的存在,大部分华北地区都爱400毫米以上,基本上满足了一季小麦的基本需求,唯一的区别就是不太均衡,在小麦需要水的时候,未必能够有水。
风调雨顺,一直都是农民们最大的期望,一旦风调雨水,哪怕是最差的土地,都能够获得良好的收成,而丰收,就是农民们活下去的希望。
风调雨顺不是不可能的,但是对于一个地方的农民而言,太难太难了,大部分的情况下,浇水,就成为了唯一办法。
这中间,又分成水田,水浇地,还有旱田,水田不用说了,是最肥沃,也是产量最高,根本就不会缺水,水田形成的原因,或者是在南方地区,大量降雨和径流形成的。
或者就是在北方,靠近湖泊河流形成的,只要湖泊和河流不干涸,他们拥有足够的水源。
这些地方,不用浇水,甚至某些情况下,甚至还要考虑水太多了会怎么样,稍稍努力一下,精耕细作之下,都能够达到四五石的产量。
没错,就是这样,早在宋朝的时候,有些产量,已经跟解放前产量差不多,在没有科学的种子之前,只要有足够的水和农家肥,粮食作物已经能够非常不错的生长。
水浇地,是周围相对较近的地方有水,可以通过浇灌的方式,进行浇灌,以保证农作物的顺利生长。
旱地,就是距离水太远,除非一些关键性的生长环节,才会努力的用水车拉过来点水,甚至完全不浇水的土地。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