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章 销售狂潮-《皇宋锦绣》


    第(2/3)页

    北宋宽松的政策,让北宋的经济发展的非常的快,在普通的民众之中,也存在着相当数量的资金,这笔资金,实际上是在闲置之中,特别是在权贵的手中,他们拿出来的铜钱,有很大部分,连穿串子的绳子都腐烂了,天知道存在库房之中,多长时间了。

    如果没有水晶坊这样的稀世奇珍的出现,说不定,他们依然会埋在库房之中,慢慢的腐烂。

    可是现在伴随着商品的出现,这些钱被花出来了,叶清臣还没有意识到,流通性和通货紧缩之间的关系,可是敏锐的他感觉,只要这部分的资金,融入到了北宋的经济圈之中,一定会让北宋发展的更好。

    如何,把这个给利用起来的,类似水晶坊这样的店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利用奇珍异宝,或者在世面上面,引发轰动商品,把这些钱给吸引出来。

    这个念头,在叶清臣的心中,稍稍升起,就放下了,谁都知道,有奇珍异宝,肯定是赚钱的,北宋这么多年,都比较的平稳,要找到合适销售的商品,并不容易。

    那么,就只有走另外一条路,积少成多,把这些自己给成功的运作到一起。

    叶清臣虽然想的还不太完善,甚至还有很多必须要解决的地方,却是一个成功的开始,三司参考了钱庄,还有定海军银行的一些东西,在两三年之后,开启了北宋钱庄,让经济掀起了新的篇章。

    这也是汴粱这边的负责人,没有想到的,仅仅是1天的时间,就创造了去年6个月的时间,整个汴粱销售的十分之一,新产品的利润也太高了。

    赵信不知道这个负责人,到底是怎么想的,他对于目前的状态,有了一个清晰无比的认识,那就是,这玩意,量能并不大,300多面,是多亏了贵妃的宣传,还有这半个多月的造势,没有这个,在第一天的时候,绝对不会如此的打爆。

    按照赵信的估计,在汴粱,有能力消费这些的镜子的,也就是500面左右,一次销售了325面,也就是说,整个汴粱,三分之二的市场,是国度的开发了,不过赵信并不在意的。

    如果定海军只有玻璃这么一个产品的话,一定会细水长流,保持长期的利润,而不会一次性的投入这么多,可是定海军的各种的新产品非常之多,甚至这个玻璃制品,只是一个的敲门砖,真正让工业化爆发威力,将会是平民化的产品,当玻璃窗,玻璃镜,还有各种的普通的玻璃制品,大兴于世的时候,才是工业化最好的地方。

    而不是现在这样,玻璃厂,更多的,还是类似于手工作坊,只不过比其手工作坊来说,稍稍的专业一点而已。

    一场销售,并没有引发多少的波澜,就算是跟着赵信来看热闹的叶清臣,也只是来看热闹而已,他并不关心赵信买了多少钱,只是对于民众手中的资金感觉到震惊的。

    几百万贯啊,这么多钱啊,就算是北方整个农田水利建设,都能够开一个头,做启动资金了,三司耗费巨大的代价,这才能够获得的的启动资金,却在民众的手中。

    可是北宋现状,不可能吧这些富商官员手中的钱,变成北宋自己的,整个北宋的历史上面,一直都是优待读书人和士大夫的

    就算是朝堂争斗失利,也只是会贬官而已,甚至已经发现贪腐的,也不会抄家,这样举措,加上比较平和的税收方式,让很多的财富都藏在民间。

    赵信的举措,让叶清臣看到了一些东西,或许借助着某些方面,用奢侈品的方法,搜刮一些资金,可是这个切入点要选择正确。

    他并没有跟赵信商量的,而是自己想,可是很长时间没有什么头绪,一直都非常难产

    如果真的告知了赵信,赵信随口一个解决方案,就可以让他每年转到很多钱,一个简单的待遇问题,

    比如说,士农工商,商人是最底层的,很多方面,都有限制,北宋或许会优待一些商人,却只是一些潜规则,没有一些明面上的东西。

    用类似勋章,爵位之类的东西,不存在什么实权,只是一些同等权利,把这些对于社会有攻陷商人的地位,提升一些,就这些,就足以转到很多钱了,一年不说多的,一千万是可以的,这对于北宋来说,能够从中间获得多少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