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三十二章 谷贱伤农-《墨唐》
第(2/3)页
当年李夫子就是针砭时政才被人称之为怪儒,受尽长安城主流排挤,不得以隐居理念相近的墨家村,现在有了墨刊在手,简直是如鱼得水,他亲自署名的文章,又岂能是一句前朝就能够揭过去的。
李世民很肯定,李夫子铁定在借古讽今,长安城的粮食价格肯定有古怪。
庞德的效率很高,很快,一年十二个月长安城粮食的价格,就摆在了李世民的案前,最高的青黄不接的四五月份竟然达到了每斗十三文,最低的时候是在夏季和秋季丰收的时候,每斗粮食仅仅五文钱。
“简直是岂有此理?”
李世民越看越生气,砰地一声重重的桌子上,眼前墨刊所报道血淋淋的事实让他颜面尽失,一直以来,他都认为关中的粮食价格每斗五文钱,人们都能够买得起粮食,吃的上饭,哪里知道这只是文字游戏罢了。
每斗五文钱,仅仅是长安城的最低粮食价格而已,墨顿之前也曾经认为大唐粮食价格很低,但是来到大唐之后,才知道这绝对是史学家在美化贞观之治而已,只是报了一个最低价,这个最低价说不定还是历年粮食最低的时候的最低价。
“常平仓呢?朕设立的常平仓成了摆设了么?”李世民怒吼道。
庞德苦笑道:“陛下,常平仓也只是按照市场的价格,收购和贩卖粮食而已,而且大都是为凶年赈给或贷民为种秋熟纳还。”
常平仓乃是古代专门为了平抑粮食价格的场所,平时价格低的时候买入粮食,价格高的时候卖出粮食,然而看似美好的一件事情,在当时在当时交通通讯极为闭塞的时代,所起的效果极其有限,除了大灾之年或者是粮食价格过度反常的情况下才会有可能启用。
想及时的根据市场的粮食价格波动,来调节粮价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李夫子的文采很好,短短一篇文章,将一个农民由欣喜到绝望的心境描述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让人读后忍不住心声同情,同时对不法粮食商人深恶痛绝。
自从义务教育的概念提及之后,李夫子在长安城的名声那可是如日中天,俨然成为教育界的大拿,再加上墨刊主编的职位,那更是凭空加了一把火,《多收了三五斗》一经发布,立即在长安城引爆,毕竟粮食价格波动太大,不单是影响了农民,对长安城市民也是影响颇大,毕竟谁能够在家里存多少粮食呢?
在任何时代,粮食才是一个国家稳定的重中之重。所以,当李世民召集朝臣的时候,不少大臣都知道了李世民的意图。
墨刊现在可是长安城众人消息来源的重要途径,虽然官员平时得到消息的来源要比普通百姓多得多,但是相比于专门收集消息墨刊,依旧是不够看,再加上墨刊的质量上乘,内容详实,官员必读之物,李夫子的那篇文章众官员当然早已经看到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