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龙抬头-《年代:四合院里的手艺人》


    第(3/3)页

    为啥?

    因为他一件西服连改21次仍不合身。

    没办法,为了挽回影响,外交部派人陪小尼赫鲁专程到沪上改西服。

    旧时国人称外国人为“红毛”,为“红毛”做衣服的裁缝就被称为“红帮裁缝”。到沪上找到有“西服圣手”之称的余师傅,只花了两天时间就把西服改好了。

    阿三哥很满意,一次为家人做了好几套。

    这事还引起了高层注意,为了“繁荣首都服务行业”,决定迁沪上名店进京。

    接下来,四月,“鸿霞”“造寸”“万国”“波纬”“雷蒙”“蓝天”等服装店进京。七月“中国”“国泰”两家照相馆,“普兰德”“中央”两家洗染店,“华新”“紫罗兰”“云裳”和“湘铭”四家理发馆,由于没有合适地点,四家索性联合开店,就是著名的“四联”。

    迁过来后不管是照相馆还是理发店价格都贵,但依旧每天爆满排队,任何时代人民都有对美的不懈追求。

    比如在‘四联’理个发要八毛钱,其他理发馆才两三毛,剃头挑子就更便宜,四联理发店的师傅当月赚一百多,超过处长!

    徐得庸在街头找了个剃头挑子,花六分让用推子推个寸头。

    所谓“剃头的挑子一头热”,是因为当时剃头的挑子用扁担挑着。一头是红漆长方凳,是凉的一头。另一头是个长圆笼,里面放一小火炉,是热的一头。

    对于剃头匠,正月可是一点不友好。

    为嘛?

    “正月剃头死舅”嘛,一般没人剃头。

    给徐得庸剃头的是个老手艺,他随口问了这个问题。

    老剃头匠一边按着徐得庸说的给推发,一边道:“听老辈讲,这死舅”实际是“思旧”,应该叫“正月剃头思旧”,清军入关实行“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所以老百姓就有这么一个相约,咱正月谁都不理发,到二月二日再剃头。”

    徐得庸点头表示知道了,小推子“咔哧咔哧”的理完,洗头之后精神抖擞。

    徐得庸笑着道了声谢。

    旁边应该是老剃头匠的儿子或者徒弟,

    给一个皱着脸的三四岁的小子剃完头,拍着露出青色头皮的后脑勺笑着说:“剃头打三光,不长虱子不长疮,好了,下去吧。”

    小子顿时如释重负,逃似的从板凳上下来。

    妈耶,剃头好吓仁!

    徐得庸看的忍不住笑了,嘿,日子哟……。

    ……

    感谢“书友2018***4248”“蜀中小白”“鲲5648”“枭歾”“风中妖娆花”等兄弟的月票

    感谢兄弟们的每一份支持

    (本章完)

    epzww.com      3366xs.com      80wx.com      xsxs.cc

    yjxs.cc      3jwx.com      8pzw.com      xiaohongshu.cc

    kanshuba.cc      hmxsw.com      7cct.com      biquhe.com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