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87 学的是屎】-《明鹿鼎记》
第(2/3)页
其他四名落榜学子见为他们‘出头’的吴三公子都被弄得说不出话来了,这几个人都是寒门子弟,没有吴三公子这等身份的公子哥帮他们撑腰,也只能抱怨几句,不敢再说什么,却仍然守在韦宝的考卷旁边仔细的看,想要找出更大的破绽。
吴三辅、吴雪霞,还有韦宝书院的其他几名贵公子,也在盯着韦宝的试卷看。
廖夫子见这么多人看韦宝的卷子,也担心韦宝再被找出什么大毛病出来,也在人群中细细看韦宝的试卷。
众人主要是想从韦宝写的诰中挑出毛病,因为韦宝第一道试题,已经是很差了,这种垫底的评语,再挑毛病也还是很差呗,再挑刺,意义不大。
“韦宝的记性是真好,这篇诰,完全是廖夫子给的范文嘛,他这是通篇背下来了?”汪灿华看过韦宝写的诰之后,下结论道。
其他人听汪灿华这么说,又对照了廖夫子编订的考霸,发现果然是一模一样的,唯独韦宝在后面加了两句话而已。
廖夫子看后,不无得意:“韦宝记性好,将我给的范文背下来,这也没有什么问题,有谁规定不能背诵别人的范文?”
廖夫子觉得,知府大人之所以给韦宝一个优,完全是自己的文章写的好啊,得意的满脸堆笑。
“不错,这篇文章是写的极好,我最后看过,也深表赞同,没有想到是出自廖夫子是手笔啊?难怪,难怪。”提学官道:“尤其是最后的两句,尤为画龙点睛!”
这最后到了两句话。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凡成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这两句话是韦宝从手机中保存的《曾国藩家书》中摘抄下来的语句,他是绝没有这种能力,写出这么深刻的话的。
那随着韦宝穿越来的几百部手机当中,有人喜欢文学,有人喜欢名人的名言名句。
而且很多对历史有点兴趣的,都绕不开曾国藩这历史大能。
甚至大多数学者将曾国藩的死作为历史节点。
曾国藩死之前,都算是古代,曾国藩死后,一直到新中国建立,这段时间算是近代。
新中国建立之后,算现代。
可见曾国藩在历史上的重要,李鸿章作为曾国藩的得意门生,在近代历史中更是呼风唤雨,左右历史的地方很多,喜欢曾国藩和李鸿章的人多,研究他们的人多,也就不奇怪了。
廖夫子闻言,脸一红,实话实说道:“这最后两句话,并不是我所写。”
提学官闻言,好奇的看向韦宝,众人也看向韦宝,都暗忖,难道这个韦公子,真的有点真本事?并不是只会背书?
读书十余载之上的读书人,阅读极为丰富,反正没有人看过这两句话,知道不是现有典籍中抄袭来的。
韦宝见众人看着自己,微微一笑,终于感觉有点面子了,总是被人怼的滋味可不好受,笑着解释道:“这两句写的很好吗?多谢大人赞誉,我刚才临时想出来的而已。”
临时想出来的而已?
众人都无语了,就算是对韦宝很不满的人,但也不能在韦宝的文章中挑出任何毛病,都不得不承认,作为一篇上面之人对下面的人教谕,这篇诰,的确些的文辞斐然,是不可多得的上好文章。
临时想出来的句子都这么好,那我们这些读十几载书,二十几载书的人,我们的书,都读的是什么啊?读的都是屎吗?
“韦公子这两句,确实写的很不错!发人深省,看古今,看未来,看通透人性,而韦公子方才14岁,对事物便有这等认识,的确是殊为难得。”吴三辅忍不住赞誉道。吴三辅主要是见事情几乎板上钉钉,韦宝通过科考府试的事情,算是板上钉钉,翻不过了,想帮着缓解一下气氛,毕竟以后与韦宝在一个书院学习,还是会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不想将关系搞的太僵。
吴三桂重重的哼了一声:“肯定不是他自己想出来的,鬼知道又是从哪儿背来的,那以后科考干脆改成,谁会背书,谁就能通过算了!”
廖夫子闻言笑道:“吴三公子总算说了句有理的话,的确可以这么说!人若是没有圣贤大能的高超天赋,便是能像韦公子这般苦读圣贤书,凭着记性好,将夫子交代要学的东西都背诵下来,也一样能通过科考的。”
廖夫子这句话,一半是对吴三桂说,一半是对书院的其他留下来观看府试的学子们说的,几十名学子闻言,一起点头,纷纷赞扬韦公子记性好,肯听夫子的话,都表示要好好向韦公子学习。
很多人更是为韦宝的形象加分,都说韦宝实则才进入书院学习不到二十日功夫而已,就能一举通过县试和府试,已经很难得了。
刚才痛哭流涕的那个快五十岁的考生闻言,恨不得一头撞死,人家才进学不到二十日,就连过县试和府试了?那自己学了这三十多年,都学的是什么啊?学的是屎啊!再不学了,从此再不学了,科举这一条路,不是我辈能走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