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二一节 福禄侯-《明末有钱人》
第(2/3)页
这话说得崇祯高兴,想也不想就答应了。
一旁在不紧不慢地挥笔拟旨的周延儒闻言笔尖一颤,心想:好个温体仁,这不是当着皇上的面唱我的对台戏么?
这场文斗,事关朝廷首辅大臣的体面,可万万不能输了。
周延儒心中有这样的想法,却已有些来不及了——原来是他方才拟旨之时就颇有几分轻慢之心,并没有拿出自己连中会元、状元的无双文笔,用笔极为敷衍。而这道用笔敷衍的圣旨已然写了一大半了,周延儒只能努力摇动生花妙笔,尽可能地将这篇文章往回圆。
可这样前后不一的笔法,显然造成了文章整体格调的割裂,让这篇文章从一开始的肃穆严整、尽显朝廷威仪,变成后来的阿谀奉承、用尽谄媚之辞。整篇文章看上去,就好像是一个心怀佛祖,最终却抵挡不住红尘诱惑,遁入青楼的尼姑一般,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这样的旨意,自然是不可能在崇祯皇帝面前过得了关的。
反而是温体仁拟的那道旨意,虽然文笔并不出众,却贵在文风统一、文辞流畅,还拿出了姬庆文食君之“禄”便是天养之“福”,要天下食君禄者都要感念这段福分,忠心替圣上办事。
这样一来,便将文章的立意拔高了许多,顿时赢得了崇祯皇帝的欢心,赞道:“长卿(温体仁的字)拟的这篇旨意好得很,正合朕意。好,此回就用长卿的稿子了。”
说着,崇祯便在温体仁又是感激又是得意的眼神之中、在周延儒又是嫉妒又是悔恨的眼神之中,将这篇墨迹淋漓的文稿递给一旁的司礼太监,加盖印玺之后,压在书案之上,就等着白莲教之乱彻底平定之后,便要给姬庆文加官进爵。
就在内阁首辅周延儒、次辅温体仁接着姬庆文封爵之时争风吃醋之时,排行第三的徐光启却是含笑不语、稳坐钓鱼台。
原来徐光启同姬庆文的关系极为密切,原也用不着在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上多费工夫,只消在散朝之后,回家写一份私信送到姬庆文手里,将皇帝的态度向自己这位小朋友说明了也就是了。
徐光启的书信并没有用兵部的六百里加急快递、也没有走锦衣卫的路子,而是通过漕船慢慢递送到姬庆文手中的,从京城出发已过了七八天了。
这七八天里头,诚意伯刘孔昭不断催促姬庆文加紧进军,力求尽快将温州城攻破,可姬庆文却始终以麾下军士疲劳不堪、火药子弹都需补充等理由一一搪塞过去,就是不肯出一兵一卒。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