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众人赖以存活之根基,多系于依附各方势力及地主豪绅名下。
对于泗水县内那座即将新建的工厂,底层民众所知甚少。坊间传言,不过又是个来水梁山营商之人,与己无关,故而鲜少有百姓在意。
偶有路过者,瞧上几眼那如火如荼搭建厂房的施工队伍,旋即匆匆离去。
范海琴自中州南下,两艘战船乃其最大依仗。彼时,秦国尚无明确条文管束民间发展与使用火炮,加之她身份特殊。
虽来自马庄,却不在朝廷通缉之列。于中州营商,官府并不干涉,亦不在意她究竟是何许人也。
战船较商船更为坚固实用,虽载货量稍逊一筹,然一旦出海,其优势尽显。
此番南下,范海琴为求稳妥,仍将战船驶来。她生于马庄,深知亡命之徒的手段。
两艘大船之上,除必备的纺织机外,还搭载着诸多匠工。
这些匠工皆是范海琴极为珍视的财富,容不得丝毫闪失。是以,待与苏尚谈妥合作事宜后,他们便即刻启程。
粮仓本为存粮之所,如今欲改建为工厂,情形自是不同。
匠工们一面清理尘埃,一面连夜对粮仓进行布局。其间,苏尚与范海琴亦在商讨周边诸事,诸如是否会有流氓地痞寻衅滋事,山贼土匪前来侵扰等。
而这些,皆是苏尚难以确定之事。泗水县内,维持秩序之人早已不见踪影,仅余些许县衙差役。这些差役,做些杂活尚可,若指望他们维护治安,倒不如自己多费思量。
范海琴带来的护卫,虽名为保镖,却并非为其看场子的打手。
若真有人前来闹事,他们自会出手相助。然而,待工厂建成正式开工后,这些洋人护卫便难以长期留在此地了。
他们大多背井离乡来到中原,一则为躲避家乡的革命战乱,据说那边局势较中原更为混乱;二则中原收入更为稳定,且中原人钱财丰厚。
白银作为国际通行的硬通货,在全球范围内皆极为通用。
“用作建材的木料不足,需购置一批。” 粮仓扩建工程连夜展开,范海琴彻夜未眠,紧随着工程进度。直至清晨,有匠工前来向她禀报,大致预估了所需材料数额。
于是,她赶忙乘车前往县衙,寻找苏尚。
此间,法昭临亦未停歇,四处搜罗泗水县内各级官员的罪证。若官员尚在任上,便有搜罗的价值;若人已不在,法昭临自然略过。这亦是她的爱好之一。
然而,这些官员的敛财手段实在太过粗鄙,查得越详尽,便越觉无趣。
泗水县不比京城,亦不比中州,在此地,即便查出罪证,却连个得力之人都没有,难以将其绳之以法。
苏尚照例前来查看一番,将法昭临记录的人名牢记于心。随后,范海琴赶到,告知工厂缺料之事。在苏尚看来,此事颇为紧急。
法昭临到来后,苏尚便将查账之事全权交予她,自己则专注于规划财政亏欠事宜。
如今,有范海琴这股新鲜血液注入,诸事渐趋明朗,后续连锁反应的发生,也只是时间问题。
法昭临比苏尚更了解泗水县的商户分布。听闻此事后,她从众多商贾中挑选出几家,其中便有昨日提及的何、侯、余三家。苏尚虽嘴上答应了范海琴,待其走后,却面露忧虑之色。
“这三家以往皆曾坑害过官府,如今与之合作,难保他们不会暗中使坏。况且,我们与范海琴合伙做生意,此刻他们或许不以为意,可一旦我表明目的,事情便会截然不同。”
法昭临思索片刻,建言道:“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这些人,要么与官府为敌,要么与官府为友。”
苏尚沉默半晌,而后起身外出,招来衙门差役,命他们将厂房欠缺木料之事,以及与范海琴合作建厂的事宜尽数泄露出去。自己则搭乘马车,径直前往泗水县内最大的工程承接富户处。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