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七一章 占地-《永不下车》
第(1/3)页
“生命必有一死”的铁律,很快会被颠覆,这一预期足以带给人类起码的信心。
客观世界的运行规则,永不改变,但人类的认识却会不断进步,或许有朝一日,就连“热力学第二定律”这样的真理,
都可能被更宏观的定律所取代。
到那时,人类,或许才能更有把握的宣称,“自己已战胜了死亡”。
但不管怎样,那终究是遥远的未来,眼下,在“混沌”地下城里参观,方然更关注的还是眼前,这座刚动工没几年,预计还要至少十年才能大致建成的庞然大物,究竟是否能满足人类的意识栖居之需要。
“混沌”的地位,一望可知,再怎样强调也不为过。
除附近要塞里的激光炮,再者,选址时避开地质灾害活跃带,地下城本身的结构也完全以应对“灭世级”灾难来设计,为此而不惜代价。
安全等级越高,单位面积的建筑施工成本,自然也越大。
一座意识模拟器,承载区区一个人的意识,这样的东西,在1502年时还占地四百平方米,体积大约八千立方,加上所需的供电、管理、维护等支持系统,只有更庞大,用这种东西来让两千多万民众长生,恐怕一点也不现实。
而今,经过十几年的科技研发,呈现在阿达民眼前的“意识模拟器”,则是以承载两千六百万个体意识为远景目标,初期容量也在1,000,000以上的庞大系统。
承载一个人的意识,或者说,等效为人类自我意识的运行,这样的计算机系统应该配置多少算力,旧时代的学术界很有分歧,但现在,这已不成其为一个问题,现有的“意识模拟器”全都是模拟式并行架构,没什么“算力”可言。
十几年的时间,在这期间,人类文明的科技水平,其实没有一个飞跃性的提升,意识模拟器的体积、功耗乃至可维护性之提升,主要还是优化的结果。
用微电子系统去模拟人脑,要想在现阶段,做到与人脑体积大致相仿,
还完全是一种奢望。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