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七〇章 比邻-《永不下车》


    第(3/3)页

    不一样,“全产机”体系与设想中的自持系统,差别在哪里,前者毕竟位于太阳系内,可以随时得到太阳系内全部物质与能源的供给,后者则没有这样的条件。

    设想中的远航飞船,若要自给自足,除精简版的“全产机”体系外,还需要携带足够消耗十万年的物质与能量,尤其是后者,毕竟物质原则上并没影废弃”一,只要有技术手段和能量供应,都可以变废为宝。

    但,什么样的能量,可以一直输出长达十万年,

    这目前还完全的不可能。

    唯一满足这种要求的能源,大概,只有高悬际的太阳。

    那么核聚变可以吗,念及至此,方然确乎想起了“距离实用永远五十年”的可控核聚变,难怪会有那么多人一直在惦记。

    旧时代的科幻作品中,可控核聚变装置,一直被视为人类未来能源的希望,包括远航飞行器这样的装置上,也时常出现,然而考虑到这种设施的复杂度规模与最重要的燃料供给,结论也同样不容乐观。

    太阳,或者,所有的恒星,在持续输出方面,是人类建造的装置所远远不及的。

    一方面是恒星的结构,极端简洁,纯粹是引力聚集起来的气体云,即便由于核聚变的复杂效应,恒星内的动态结构也很复杂,但这种复杂,并不需要“设计”,正仿佛入水的墨滴,无须任何人为干预,就会呈现极其复杂多变的图样。

    另一方面,恒星这样的聚变能源,又自带燃料,虽然其燃烧方式近乎于挥霍,凭借极大的质量,太阳这般大的恒星,也可以稳定输出长达几十亿年之久。

    当然,恒星质量越大,稳定输出的时间反而越短,这是一个不相干的细节。

    而人类呢,即便未来有一,掌握了“可控核聚变”的奥秘,也没可能将这一系统的简洁度与燃料储备,做到恒星那样的程度。

    进而,要在漫长的十万年航行中,一直稳定工作,

    也完全是办不到的。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