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破甲连弩-《帝国争霸》


    第(2/3)页

    总而言之,西骆沙军方不太在乎油耗。

    不过,这些都是借口与说辞。

    最典型的就是,只有t-80系列主战坦克采用燃气轮机,而搭配使用的自行火炮与步兵战车使用的却是柴油机。

    步兵战车还能解释,毕竟重量低,对发动机的功率要求不大,柴油机就足够了。

    可是自行火炮的战斗重量跟主战坦克相当,而且往往采用主战坦克的底盘,那么为什么不以t-80的底盘研制配套的自行火炮,反而在低配的t-72的底盘上,设计配备一线部队的自行火炮?

    在根本上,其实是西陆集团严重缺油。

    因为跋窟油田在东骆沙,所以西骆沙一直是石油进口国,而能够做到自给自足的也就只有天然气。

    为此,就需要从西陆集团的其他国家进口石油。

    可惜的是,其他国家也缺油。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像汽油与柴油这些高品质燃油,必须优先提供担负战略防御重任的迢曼军队,然后要保证洛克、罗利等联军。到最后,东骆沙能分到的,也就只有煤油这样的低品质燃油了。

    正是如此,才需要为坦克配备能够使用煤油的燃气轮机。

    说得直接一点,西骆沙不可能为所有的主战坦克配备柴油机,那么就必须有一部分使用燃气轮机。

    显然,让充当绝对主力的t-80使用燃气轮机,其实是一个很聪明的选择。

    首先就是,燃气轮机除了油耗大之外,在其他方面其实比柴油机更加优秀,特别是启动非常迅速。

    设计“zt-99”的时候,如果不是增压柴油机研制成功,不然帝国陆军都会为这种坦克配备燃气轮机。

    如此一来,更加适合用来驱动充当突击平台的主战坦克。

    此外还有,t-80首先装备一线主力部队,在大战当中充当首批突击力量,即率先投入战斗。

    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大部分t-80撑不到由攻转守的那一天。

    更加重要的是,因为造价远高于t-64与t-72,所以t-80在战时大量生产的概率其实非常的渺茫。

    如果考虑到西陆集团很难通过进攻获得决定性胜利,必然在某个时候转为防御,那么就得为防御武器考虑。

    如此一来,在开战之后用掉的t-80其实是在减轻作战负担。

    简单的说,在防御阶段,不再需要面对这个油老虎。

    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

    t-80是装备给一线主力部队的突击装备,因此在西骆沙的种第三代主战坦克中,数量也最少!

    按照军情局提供的数据,各型t-80的数量总共还不到5000台。

    显然,这只能说是少得可怜。

    t-64的产量超过了8000台,以便宜出名的t-72的产量已经超过了2万台,而且还在以每月数百台的速度生产!

    这些t-80几乎全都给了沿着伏尔加河西岸部署的一线突击部队!

    只是在第一近卫军的第9装甲师,就有64辆t-80u。

    这显然不是在否认t-80u的性能。

    要说的话,t-80u其实是西骆沙最强大的主战坦克。

    除了拥有标准的125毫米滑膛炮之外,t-80u的先进之处主要体现在了装甲防护上。

    按照军情局提供的情报,其炮塔的正面防护相当于800毫米的质装甲,车体的上首部分也达到了700毫米。

    关键,这还是没有使用爆炸式反应装甲的水准。

    在披挂上了爆炸式反应装甲之后,t-80u的炮塔正面,针对破甲弹的防护强度达到1200毫米!

    如果情报没错,那么t-80u将是西骆沙有史以来防护最强的主战坦克!

    其实,绰号“连弩”的kd-28a重型反坦克导弹的设计指标,即陆军定下的必须达到的破甲深度,就是由此确定的!

    在研制“连弩”的时候,军情局已经获得较可靠的消息,西骆沙的新式主战坦克的装甲防护将超过1000毫米,甚至可能达到1200毫米,也就是比帝国陆军当时的主力反坦克导弹的900毫米高出一些。

    结果就是,帝国陆军要求“连弩”的击穿厚度绝不能低于1200毫米。

    这也导致“连弩”的发射质量超过了45千克,且只能由直升机搭载,根本无法由单兵使用,就连车载都比较困难。

    当然,采用串联战斗部这些,其实都是后来的要求。

    虽然根据测试,“连弩”的垂直穿甲深度高达1400毫米,远远超过了设计指标,但是同样有情报表明,纽兰共和国的1a1采用新式复合装甲,极有可能在未来配备反应装甲,等效防护厚度恐怕会达到惊人的1600毫米,甚至1800毫米,并超过当今所有反坦克导弹的破甲厚度。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