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返璞归真-《帝国争霸》


    第(2/3)页

    出任首辅之前,周涌涛把重点放在舰载航空兵这边。

    在他的推动下,“战-9”项目顺利推进,而且有了“战-12”项目,由新式舰载运输机充当平台的“巡-4”舰载反潜巡逻机与“指-11”舰载预警机,以及在相互妥协之后由海军牵头的“攻-x”项目。

    只是,在这些项目瓜熟蒂落之前,周涌涛就住进了首辅官邸。

    在海军航空兵的主要舰载机项目当中,以“运-7”双发舰载运输机为平台,被寄予厚望的“指-11”迄今都没完成,甚至连样机都没制造出来。在5年之前的新历145年,该项目被无限期搁置,替代方案是把为其研制的雷达系统装到“指-6”上面,发展一种价格更低廉的舰载预警机。

    受此影响,就连“运-7”项目都被束之高阁。

    所幸的是,抢先起跑的,也是在前期最受重视的“巡-4”推进得非常迅速,在“运-7”项目下马之前就完成了验收试飞,还拿到了帝国海军的订单,顺利加入了海军航空兵的战斗序列。

    在周涌涛策划的海军第三轮变革当中,“巡-4”是最重要的舰载机。

    原因也很简单,这种反潜巡逻机是去掉航母“攻击”头衔的关键所在。

    在航母打击群里面,攻击航母不承担反潜任务,准确的说是舰队反潜任务,因此在攻击航母搭载的舰载航空兵联队里面,通常没有反潜巡逻机,最多配备几架反潜直升机,舰队反潜任务由反潜航母承担。

    这么安排,主要就是反潜巡逻机不够先进。

    在“巡-4”之前的“巡-2”,以“运-6”双发活塞螺旋桨舰载运输机为平台,性能根本算不上先进。

    虽然后来进行改进,特别是换上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巡-2”的性能有了提升,但是依然无法应付增强的威胁,反潜作战效率无法达到海军的要求,也就没办法缩小反潜巡逻机大队的规模。

    为此,就只能由反潜航母搭载反潜巡逻机。

    “巡-4”出现之后,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局面。

    凭借喷气式发动机赋予的更快的飞行速度,以及更大的起飞重量,“巡-4”在执行典型的舰队外围反潜任务时,作战效率是“巡-2d”的10倍。理论上,以前需要1个中队的30架“巡-2d”才能完成的任务,现在只需要1个中队,最多8架“巡-4a”就能完成。因为让大型航母搭载8架反潜巡逻机,占用面积不会比搭载8架反潜直升机多多少,对舰载航空兵联队的打击能力没太大影响,所以在“巡-4a”正式服役后,帝国海军不再需要专门的反潜航母。

    显然,这就是“攻击航母”被“超级航母”取代的基础条件。

    这样一来,把航母打击群改回航母战斗群,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不过,这并非关键所在。

    航母战斗群的核心价值,其实就是全面的作战能力,这里面同样包括航母打击群强调的攻击能力。

    在根本上,航母的头号价值,一直都是无与伦比的攻击能力。

    航母的攻击力,来自舰载航空兵,尤其是性能先进的舰载攻击机。

    不管哪个时代,也不管把舰载战斗机吹得多么先进,在帝国航母的飞行甲板上,主角永远都是攻击机。“战-6”的时代,帝国海军还放弃了专职防空战斗机,舰载作战飞机都能够执行攻击任务。

    正是如此,周涌涛才会积极推动“攻-x”项目。

    为了让海军主导下一代攻击机的研制工作,周涌涛不惜交出了“未来先进战斗机”,也就是“战-x”项目的参与权,答应由空军牵头,并且首先满足空军的战术需求,在空军型的基础上研制海军型。

    其实,这很好理解。

    对海军舰载航空兵来说,舰载战斗机其实是截击机,头号任务是以冲刺速度飞到几百千米外,然后用远程导弹击落那些携带重型反舰导弹的轰炸机,并不是跟敌人的战斗机争夺制空权。

    如果跟敌人的舰队交战,更加应该以进攻为主。

    至于对付敌人的攻击机,那就更加不在话下了。

    舰载战斗机围绕航母战斗群作战,后方有舰载预警机的支持,海面上还有防空战舰,对付携带轻型反舰导弹的攻击机绝对是信手拈来。依托完善的舰队防空体系,甚至不用舰载战斗机去拦截攻击机。

    这种截击属性,在“战-9”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如果是充当截击机使用,“战-9”再战20年都不是问题。

    换句话说,如果在空军的“战-x”之上研制的下一代舰载战斗机出了问题,海军也能够通过改进“战-9”,比如换上性能更好的aesa火控雷达来延长其服役时间,也就能从容不迫的研制新式舰载战斗机。

    其实,这本身就是周涌涛为海军航空兵制订的计划。

    空军搞的“战-x”能用就用,要不能用就另起炉灶。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