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兴盛昌-《明朝当官那些年》


    第(2/3)页

    压胜钱虽然从汉朝就有,但在明朝是鼎盛时期,因为明朝的时候,风水之说大兴,开炉、镇库、镇宅、馈赠、赏赐、祝福、辟灾、占卜、玩赏都铸厌胜钱,陈惇记得故宫梁殿上,这种东西也是一抓一大把。它并不是正式行用的钱币,所以官方与民间均有铸造,但大都是民间私铸,百姓随时到作坊或铸钱局去选购,有各种不同的图案可选。

    果然归有光道:“宝泉局下设铸钱作坊,那里有许多钱币可以选购。怎么,这官封五世的压胜钱,不喜欢吗?”

    “学生想要‘连中三元’。”陈惇张口就道。

    “好,好好,”归有光顿时大为高兴:“连中三元,这个更适合你。”

    “学生也问过匠人,”陈惇就道:“他说铸钱作坊的压胜钱款式老旧了,让我去兴盛昌看看,说每年都有最新的图案样式供人选购,学生不知道这兴盛昌,是什么来历?”

    “兴盛昌是苏浙最大的钱庄,”归有光道:“除兑换铜钱、金银外,还兼营放款、存款等业务。”

    因为中国社会长期存在多元化货币制和多种货币混合流通状况,使货币兑换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存在。兑换业务则自西汉开始出现,到唐宋有所发展,始由金银店、柜坊等兼营。元末明初,政府欲专行纸钞,民间仍用银锭和铜钱,银、钱、钞三品并行,于是多种公私机构商号兼营兑换业务。

    而到了国朝正统年间,大明宝钞贬值,政府放松用银禁令,银钱公开流通。此后几代,由于私钱庞杂,铜钱轻重不一,成色各异,制钱、私钱、白钱三者之间的比价差异大,变动多,兑换业更为发达。如嘉靖初年时大开铸炉,钱币名类繁多,单是制钱就有金背、旋边等几十种名目。在此情况下,贩卖铜钱和私铸私熔更多,乃出现若干专营铜钱兑换的金融组织,称为钱店,又叫钱庄、钱铺、兑店、钱肆、钱桌或钱摊,在江北则一般称为银号。

    “江南地区,大小钱庄很多,”归有光解释道:“小钱庄,仅仅从事兑换业务。大钱庄就可发庄票、银钱票,凭票兑换货币。南北行商之人大都将钱存入钱庄之中,像兴盛昌是苏浙地区最大的钱庄,福建广东也有一家大钱局,叫汇远钱局。山西之地,最出名的是日升隆。”

    陈惇就道:“这些钱庄钱局,背后经营的究竟是富户财阀,还是……贵官家?”

    归有光一愣:“怎么说?”

    “学生看到官银后面的錾刻,上面有兴盛昌的记号,不知道这兴盛昌,是不是有官府周转?”陈惇直接问道。

    “哦,兴盛昌因为兑换稳定,信誉良好,兼办官府的公款汇兑,”归有光作为苏州推官,十分清楚:“至于你说的兴盛昌錾刻,是这么一回事——”

    有关赋、税、解、贡方面的银锭都是官银,这是无可辩驳的,但官银并不一定就为官炉所铸。从正统年间以后,银锭有官铸和私铸之分,官铸的银锭一般把重量铭文铸在侧面,而且每锭都有银局名,如“宝泉局”、“官钱局”等;私铸银锭铭文基本是私银钱号名称,如“兴盛昌”“汇远钱局”“刘记汇号纹银”等等,铭文刻在底部。

    “我明白了,”陈惇恍然道:“这一批赋税官银,是官府交给了兴盛昌熔铸。”

    像陈惇手上,从太仓州收上来的平仓粮,都是散碎银两,需要重新熔铸成银锭、金锭,官府就把熔铸这个差事,交给了兴盛昌钱庄。

    “兴盛昌的老板,”陈惇最后问道:“是谁?”

    “是姑苏世族陆氏,”归有光道:“三房分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