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0章 目标南孚-《重回一把火》
第(2/3)页
不出余文钢所料。
大胡子也不是万能的,受经历的限制,他还只能充当一个很好的执行者,而不是一个问题的解决者,因此余文钢最为看重的生产和销售问题,还是得由他自己来操心。
好在刚才的胡思乱想,又给了他一丝新的灵感。
在那些被跨国公司所湮没的民族品牌里,有着一个生命力极其顽强的民族品牌,那就是南孚电池。
“南孚聚能王,一代更比一代强。”
这是一则深入每个国人心中的广告,但相当一部分人有所不知的是,这一知名民族品牌,其实经历过一番颇为曲折的历程。
这家位于福建南平的民族品牌电池生产企业,曾经有过极为辉煌的历史,在2003年以前,它在全国电池生产行业可以说是首屈一指,销量占据了全国电池市场的半壁江山。
当时在国内电池市场,还有一个相当有名气的洋品牌,那就是以剃须刀出名的吉利旗下的金霸王电池,只不过在南孚光芒的遮盖之下,金霸王进入国内市场近十年,却始终无法打开局面,市场份额不到南孚的十分之一。
若是没有未来的变故,南孚绝对能称得上是民族品牌之光。
1999年,南孚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南平市政府吸引外资政策的要求下,上述南孚的原始股东以南孚69%股份作为出资与摩根士丹利等外资投资公司合资组成中国电池有限公司。
其中,外方持股49%,中方持股51%。
从表面上看,南孚电池的控股权还掌握在中方手里,可实际上,中方的股东有很多家,外方股东只要再增加2%的股份,就可通过中国电池间接控股南孚。
事实上,接下来就是这样发展的。
做为国际风险投资大鳄,摩根士丹利要入股一家企业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其潜在的市场价值,时机一到,便将其所持股份抛售,从股票升值中赚取巨额利润。
一家利益至上的国际风险投资机构,却被南平zf当成外资宝贝引进,不是引狼入室才怪!
2001年,南孚中方股东之一的百孚公司由于经营不善造成巨额亏损,被迫向摩根士丹利出让了中国电池8.25%的股份。
接着,摩根士丹利以1500万美元获得了原属基地福建公司的20%中国电池股份。
2002年,摩根士丹利又收购多达1000万美元的中国电池股份。
至此,中国电池有限公司的绝大部分股份基本上都已转入外方股东手中,而它们对南孚的控股也已达到了72%。
摩根史丹利的目的达到,可以将南孚上市了,只可惜受大环境的影响,南孚的上市却迟迟未能成功。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