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章 改革田邑制-《重生之吴霸春秋》


    第(2/3)页

    “岭南六郡之郡守、县令等官吏,怨声载道,所抱怨者,是为岭南之地不适宜耕种,每每有颗粒无收的状况。”

    “以至于耕地之产出的稻米,尚且不能足够自己食用。”

    “不少官吏都苦于田邑制,不得不如猎户一般,进山狩猎或捕鱼,以至于为豺狼虎豹所害。”

    “……”

    庆忌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常言道,千里为官只为财。

    这个时代的士子有节操,贪官污吏少之又少。

    但是,士子们担任官吏,居然连肚子都填不饱。

    甚至还要自掏腰包,解决果腹之事?

    这如何使得?

    现在的吴国,也不是一个贫弱的国家。

    “二三子可有对策解决岭南六郡官吏逃亡之事?”

    “大王,臣以为,为今之计,只有改革田邑制,方能解决!”

    田邑制?

    这个庆忌是知道的。

    夏商周时期官员的俸禄以土地为标准,由于最早期国家实行“田邑”制度。

    国家会为公卿大夫分封大小不等的土地。

    公卿大夫的官职越大所分到的土地面积越大,各地官吏可以自行选择在土地上种植农产品。

    每年除了上缴国家的一部分其余的都归自己所有。

    田邑制跟封邑制有所不同。

    田邑制是田产,而封邑制是封地、食邑。

    而吴国早已经取缔世卿世禄制,基本上取消封地而转换为食邑。

    但,饶是如此,并不是每个公卿大夫都有食邑!

    就连朝中的大臣,都不一定拥有自己的食邑,更别说是郡县一级的地方官。

    所以,像是郡守、县令这样的官吏,他们的俸禄只是田产。

    君十卿禄,卿禄四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

    这是现在吴国的“田邑”制度。

    如晋国一般的中原诸侯国,“大国之卿,一旅之田,上大夫,一卒之田”。

    意思是:大诸侯国的卿这一级官员,给五百顷田赋的俸禄;上大夫这一级的官员,给一百顷田赋的俸禄。

    值得一提的是,田邑与封地、食邑是分开的。

    田邑就属于俸禄,也就是所谓的“工资”。
    第(2/3)页